释怀深
【注释】: 1. 谢王七舍人施手写华严经并大藏等经及弥陀像 其二: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当时诗人正在长安。 2. 大法流通千有春:佛教的教义流传已有一个春天了。 3. 西山犹未识金文:西山尚未能识读金文字。 4. 琅函玉轴:指珍贵的书籍。琅函,用美玉做的书函;玉轴,用美玉写的卷轴。 5. 想见龙神亦喜欣:想象中龙神也会高兴欢喜。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句“大法流通千有春”
诗句输出:梦里分明有火殃,觉来心地本清凉。 译文输出:在梦中,你清楚地看到了火灾的灾难,醒来后你的心境变得非常平静和清澈。 注释输出: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在梦中清晰地看到了火灾的灾难,醒来后心境变得非常平静和清澈。这里的“梦里分明有火殃”指的是在梦中清晰地看到了火灾的灾难,而“觉来心地本清凉”则描绘了醒来后心境变得非常平静和清澈。整首诗通过对比梦境中的灾难和醒来后的平静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 其二 涅槃生死两般名,正眼观来一性灵。 五蕴山头云散后,大千沙界月长明。 注释:这是对《升堂颂古》第二十二首的逐句释义。诗中描述了涅槃和生死两种境界,通过“正眼观来一性灵”表达出对佛教哲学的理解。在“五蕴山头云散后,大千沙界月长明”一句中,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赏析:这首诗以佛教哲学为主题,通过对涅槃和生死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
注释:本地的景色与其他地方相比如何?谁能在正午时分到达三更天?即使金印大如斗,也要争着踏上毗卢顶上。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于自己家乡风光的赞美和自豪。诗中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家乡景色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个人才华和能力的自信,愿意在任何地方都能展现出自己的风采
注释:每天见到佛的神奇相好,就像在溪边看见你时一样。你那堂堂的仪表,无一点凡圣之气,只是让人在人世的道路上不会迷路。 赏析:这是一首赠诗。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会,赞美了施肩吾和尚的风采,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每日睹”三句,赞叹施肩吾和尚的非凡气象。“日”,指时间;“睹”,见;“殊胜相”,指佛的形象或行为非常美好。“公”是敬辞,指施肩吾和尚。此句说,每天都能看到和尚的佛形象
【注释】诸道友:诸位僧人。以法爱故:因为对佛教教义有深厚的爱好,所以经常来到包山。以偈却之:以诗作偈来拒绝他们。 【赏析】 此为酬答僧人的一首诗,诗人以自己病体多病而厌于迎接的态度,来推辞他们的邀请;同时,他又以西山隐姓名的典故,暗示自己不愿为俗尘所累,要与世隔绝;最后一句,又表明他与僧人是道义之交,彼此心心相印,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能通过诗歌来互相交流思想感情。此诗语言平淡无奇,但寓意深邃
资福改神霄道友挽留不得师去以偈却绝 人生聚散本无常,休把闲愁脑肚肠。 三十年后重相见,拍手呵呵笑一场。 注释:人生聚散本是无常的,不要因为一些琐事而烦恼,不要让忧愁占据你的心房。三十年后的某一天,我们再相聚在一起,那时你会开心地大笑。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人认为人生聚散本是无常的,不要因为一些琐事而烦恼,让忧愁占据你的心灵。然而,诗人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解析】 此诗的译文:大千世界经卷,在铁画银钩般的字迹中展现;更有那当头一点,如日出东方,使六尘世界顿时放光彩。 注释:华严,佛教宗派之一,主张“法界缘起”。本诗第一句“大千经卷毫端出”是诗人对华严经的一种想象,大千世界经卷,在铁画银钩般的字迹中展现。第二句“更会当头这一点,六尘堆上放光明”,这是诗人对弥陀像的描述,弥陀即阿弥陀佛,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注释: 与俗兄相见:与世俗的兄长相见。俗兄,指世俗的兄长。 兄弟情深夙有由:兄弟情深,这是早就有的缘分。夙有由,指早就有的缘由。 死生岐路各须修:死和生的道路岔口,各自需要去修行。岐路,指岔路口。 要知五欲坑中崄:要知道五欲(贪、痴、慢、疑、恶)之坑中的危险。五欲,佛教语,指五种情欲,即色欲、声闻欲、香欲、味欲、触欲。 万顷风涛一叶舟:万顷大海,波涛汹涌;一片孤舟,飘摇不定。一叶舟
注释: 1. 砂盆破:比喻身体像砂盆一样破碎。2. 三篾束缚:比喻身体被束缚。3. 土上更加泥:意谓身体再受伤害。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以及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首句用砂盆破比喻身体的破碎,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身体的困境;次句“三篾束缚”则是用束缚来暗示自己的遭遇,暗喻人生充满了艰难和挫折;第三句“暑往寒来宜爱惜”,则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因为生命的脆弱和易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