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远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自怜双鬓已星星 - 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日渐苍老的外貌和年岁的感慨。"星星"常用来比喻头发稀疏,这里可能也隐喻着岁月的痕迹。 - 注释:形容自己的头发逐渐稀疏。 2. 书剑无成老此生 - 意指尽管有着满腹的学问和抱负(书剑),但最终未能实现任何成就,感到自己在此生中一事无成。 - 注释:书和剑象征着学识与才能,而"无成"则说明这些才智未能转化为实际成果。 3.
感怀 桂薪玉米转煎熬,口体区区不胜劳。 今日难谋明日计,老年徒羡少年豪。 皮肤剥落诗方熟,鬓发沧浪画愈高。 自顾一寒成感慨,有谁能肯解绨袍。 注释: 1. 桂薪玉米转煎熬:用桂木柴和玉米共同熬煮,形容生活艰难。 2. 口体区区不胜劳:身体虽然辛苦但不足以支撑生活的压力。 3. 今日难谋明日计:现在难以为未来制定计划。 4. 老年徒羡少年豪:只能羡慕年轻人的豪情壮志。 5. 皮肤剥落诗方熟
注释: 横塘清浅藕花开,绰约冰姿绝点埃。 雨过浑疑汤饼试,风生却讶玉山颓。 未经太液承恩去,先向东林结社来。 铨次群芳须第一,妖红丽紫尽舆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荷花盛开的景象,以及人们赏花时的欢乐情绪。首联写荷花的清香四溢,令人陶醉;颔联写雨后初晴,仿佛刚刚尝过汤饼,风过之后,又觉得玉山倒塌了一样;颈联写人们赏花时的心情愉悦,纷纷到东林寺结社聚会;尾联写在众多的花卉中,荷花必须排在第一
诗句释义 1. 冬孟犹馀一叶蓂(míng): - "冬孟":冬季初月,即农历十一月。 - "犹余一叶蓂":指冬至后,仍然有一颗新星出现。 2. 中原贤哲此时生: - "中原":指中国中部地区,古代称为中土、中州等。 - "贤哲":指品德高尚的学者或智者。 - "此时生":在此时出生或成长。 3. 星辉南极躔吴分: - "星辉":星星的光辉。 - "南极":北极星,古人常用来比喻帝王或重要人物。
【注释】 借:借助;虚翁:隐者。数竿修竹,半池荷,指隐居生活。 柴门:用柴木做成的门,是简陋的住房的标志。 李郭:李成李公麟、郭熙郭熙,都是北宋著名画家。 阴何:指晋代顾恺之、戴逵、曹不兴、阮咸等。 炯:明亮。 花甲:六十年为一个花甲。 数起:再经历一次。 幸逢:有幸遇上。 尘世:人间世界。 息兵戈:停止战争。 【译文】 在幽雅的环境中,我常常想到那些隐居山林的高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
借虚翁涌金门城望五诗韵以写幽居之兴 时光迅速走双轮,忽忆前朝事已陈。 门外难交骑马客,竹边惟结话诗人。 生来岂羡陶朱富,老去宁甘原宪贫。 处世自怜浑不解,江山聊助笔头春。 注释: 借虚翁:借指作者自己,因为虚翁是苏轼的号。 涌金门城:即杭州涌金门,是宋高宗为防御金兵而建。 双轮:指时间的流逝。 陶朱:指春秋时期的陶朱公范蠡,他曾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隐居经商致富。 原宪:指战国时期孔子的学生原宪
注释: 1. 幸披云雾睹青天,尽道山人有宿缘。 幸,幸运的是;披,拨开;云雾,比喻仕途中的坎坷与困难;青天,比喻清明的天空;尽道,都说;山人,此处指作者自己;有宿缘,意味着有着命中注定的缘分。 2. 得坐春风才半日,胜居尘世已千年。 得坐,意为有幸能够享受;春风,这里指官场上的恩典和机遇;才半日,意味着仅仅过了短暂的时光;胜居,胜过;尘世,人间;已千年,意味着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3.
清明又向客中过,忆著家山事若何。 未及扫松徒怅恨,偶因得句漫吟哦。 六旬身世忧怀少,九十春光阴雨多。 对景岂宜虚负却,把杯须拚醉颜酡。 注释: 1. 清明又向客中过,忆著家山事若何。:清明节又到了,我正在外地游历,心中思念着家乡的山川和家乡的亲人。 2. 未及扫松徒怅恨,偶因得句漫吟哦。:我还没有来得及清理一下墓地上的松枝(表示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就感到惆怅遗憾。偶尔有感而发,随便吟咏几句诗。
【注释】 饯卢按察:送别卢按察。 轺车:古代使者乘坐的车子,这里指使者。 岁将更:新的一年就要开始。 薰风:春风。 山城:指边远之地,这里泛指各地。 苏回民瘼:安抚民众疾苦。 人言但有官如此:人们说只有这样的官员才能治理国家。 世道应无事不平:世间应该没有不公平的事情了。 江东:指江苏、浙江一带。 秉钧衡:掌握国家的政权。 【译文】 轺车驶到日子即将更新,又趁春风整理行装准备启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诗歌的内容和语言表述进行概括分析。“上疏斋卢按察”一句中“斋”是敬称,这里指卢按察。“歙境争先睹使星”,歙县境内的人们争相观看使星星,因为星现预示着皇帝的圣旨即将下达。“玉川风致是前生,壮怀学富五千卷,明月光分十一城”,作者自比为唐代诗人李白,说自己具有李白那种超脱俗世的豪迈气概、博大的胸怀和渊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