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济
【注释】 1. 四果身:佛教语,指佛、菩萨、阿罗汉和缘觉的四种不同修行者所成就的身体。这里借指修来的身体。 2. 风颠作逞(chěng)混凡人:指在醉酒后狂放自恣的行为。 3. 三昧(mèi)神通力:佛教语,指达到无念的境界而具有神通的能力。 4. 出世津:指进入佛法的解脱之门。 5. 经卷无心看:意谓对经文不加思考地随意浏览。 6. 禅机:禅宗用语,指禅宗的机锋或教法中的奥秘。 7.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以及作者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然后仔细阅读全诗,找到关键句子,再结合题目的要求,最后进行概括。本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与张提点饮见赠》一诗。“每日终朝醉似泥”,每日终朝醉似泥:意思是说,我每天都沉醉于酒中,如同被泥巴压住一般。这一句是写自己对酒的爱好,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未尝一日不昏迷”
【注释】偈颂:佛家语,用韵文来说明佛理。四首:佛教经典中有四部重要的佛典,称为“四经”。即《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维摩诘经》。 偈颂四首其一 一手动时千手动, 眼观时千眼观。 既是名为观自在, 何须拈弄几多般。 赏析:这是一首颂佛的偈语,其大意是:当我们在观世音菩萨像前念佛、参禅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就显现出千手千眼的形象来帮助我们;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愿力
诗句释义与译文 第一句: - 关键词:包容万象,性气粗豪。 - 注释:此句描述馄饨的广泛包容性和它的性格特质。"包容万象"比喻馄饨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食材和口味;"性气粗豪"则形容其制作过程中可能的豪放不羁,如文中提到的“通身上缝隙无馀,镬汤里倒番觔斗”。“性气粗豪”在此处强调了馄饨在烹饪过程中的活跃和自由自在。 第二句: - 关键词:清净为根,礼恭叉手。 - 注释
【解析】 这是一首佛教诗,全诗四句,每句七字。前四句是说:后生(即年轻人)忽然触犯了天帝的愤怒;因为前世作恶,所以今生投生为人。老僧为了救你,归奉母亲;一切邪恶不要去做,免得祸患临头。 【答案】 译文 后生后生,忽犯天嗔。 前生恶业,今生缥身。 老僧救汝,归奉母亲。 诸恶莫作,免得祸临。 赏析: 此诗是一首佛教偈语,以“为救一后生作”开头,说明这首诗是为救助一个年轻的人而作。首句“后生后生”
【注释】 藕:多年生水生草本。 荷:荷花。 无数:多,重叠。 满:充满。 沙洲:小岛。 【译文】 无数的莲藕生长在河中和湖里,布满整个小岛沙滩。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夏日风景图。诗的大意是说,夏天到了,小岛上长满了荷花,一望无际,十分美丽,令人陶醉
【注释】: 1. 寂后寄:即“寂居寄”,作者在浙江的居处。2. 飞过:形容帆船快速通过。3. 楼台渺漠中:指诗人在浙江的居处,楼台在茫茫水雾中。4. 诸山诗酒客:指与诗人交往的众多友人。5. 有限恨无穷:意谓人生短暂,应该及时行乐,不要为一时的悲伤所困扰,因为这种悲伤是暂时的、有限的,而人生却是长久的、无穷的。 【赏析】: 此诗作于元贞元年(公元975年)秋,时王绩在浙江。王绩早年曾漫游长安
注释:脚链紧系,兴致无穷,拄杖挑云,进入乱峰。 想要知道老僧的行走处所,是天台南岳旧家的风韵。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僧人生活和修行方式的诗。首句“脚絣紧系兴无穷”,描绘出僧人行走时,脚链紧系,使得他们兴致无限,充满了活力。次句“拄杖挑云入乱峰”,则描绘出僧人在山路上行走,用手中的杖挑开云雾,进入乱石丛生的山峰。这种景象既生动又富有画面感,让人感受到僧人的坚定和毅力。 第三句“欲识老僧行履处”
《宿刘行首家作二首》之二:从来诸事不相关,独有香醪真个贪。 译文:自古以来许多事情都与我无关,只有那香醇的美酒让我真正陶醉。如果没有早晨的三碗美酒,怎能抵挡门外寒风刺骨? 注释:“诸事”指各种事物或杂事。“香醪”是形容酒香扑鼻的美酒。“真个”用于加强语气,表示确实如此。“清早若无三碗酒”意为清晨若无美酒相伴。“怎禁门外朔风寒”意为如何忍受寒冷的冬日。 赏析
注释: 翠竹一竿,巧匠精心制作。 条条有眼,每个节都有孔洞。 四大(指天、地、人、鬼)假合,柄在人手。 归家放下,并不争先。 即使瓮泻盆倾,也能防漏,不怕天塌。 赏析: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巧妙地将雨伞拟人化,赋予了雨伞以人的情感和思想。全诗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 “一竿翠竹,巧匠批栾。”诗人用翠竹比喻雨伞的伞骨,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其精致和巧妙。这里的“批栾”是指用斧头雕刻竹子。 “条条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