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祺
【解析】 题干是“客夜闻砧,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能力。答题时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中的标题、注释等进行具体分析。 本诗前两句描写了砧声的凄凉,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荒草萧萧郭隗台”,交代了一个环境
随分棺衾足掩身,不劳吊客叹家贫。 白头赢得青山葬,多少寒沙暴骨人。 注释:随分棺衾,即随随便便地准备棺材和被子,足以覆盖遗体,无需他人哀悼。家贫,指的是家境贫寒。白头,即年老时。青山葬,意味着死后安葬在青山之中。暴骨人,指的是因战乱或疾病而死亡的人。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死者的同情和对贫困生活的无奈。诗人通过描写死者的葬礼和墓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同时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名叫灊峰的老僧,他住在南礼曹溪的北边,他的双眉覆盖在脸上,眼睛懒得睁开。他不知道他的和尚年数有多少,但他的手中种下的庭院里的桧树却可以参天。 首句“南礼曹溪北五台”,描绘了老僧的生活环境。曹溪位于广东曲江县东北20公里处,是六祖惠能的故乡。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这两处地方都与佛教有关,因此这里的老僧应该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第二句“双眉覆面眼慵开”
【注释】 朱给事:朱泚(690~770),字可大,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唐代宗宝应元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后因参与谋反被诛杀,赐姓“李”,改封舒王,谥号为“忠愍”。 南中:南方地区,指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在今安西一带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统辖西域各国。 相过:看望。 长揖:拱手行礼,表示敬意。 髑髅(dúlóu):指死人的头骨,泛指死亡。 【赏析】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宦况乡心共寂寥,秋蓬凉苇总萧萧。 - 注释:在仕途中,我的心境和家乡的思念都感到寂寞,秋天的芦苇和飘飞的秋蓬,都显得格外凄凉。 - 赏析:诗人通过“宦况”和“乡心”,描绘了在外为官的孤独与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与落寞。“秋蓬凉苇总萧萧”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寂与凄凉的氛围,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深刻。 2. 西风似欲留人住,吹得垂杨挽去桡。
宿正觉寺僧房 露鹤寒猿永夜清,山僧入定泯群情。 注释:露水沾湿了仙鹤,寒冷的猿猴在寂静的夜晚发出哀鸣,整个寺院沉浸在一片宁静祥和之中。山中的僧人进入禅定状态,完全忘却了尘世的纷扰,与外界隔绝。幽居的人独自坐在台阶前,为的是欣赏那千峰之上皎洁明亮的月光。 幽人独向阶前坐,为惜千峰好月明。 注释:幽居之人独自走到台阶前坐下,是因为他舍不得那些千峰上明媚的月光
注释: 衣染缁尘鬓欲华,病身飘泊在天涯。 角声吹断还乡梦,只到金陵不到家。 衣:衣服。缁尘:黑色的尘土。鬓:指头发。华:美,这里指花白的头发。病身:身体有病。飘泊:漂泊不定。涯:边际,边缘。角声:《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诗篇,用来形容声音凄凉悲凉。还乡梦:归家的梦。只到金陵不到家:到了江南的金陵(今南京),却无法回到家里。 赏析: 《送人南归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此诗为其中的第一首
【注释】 枕:枕头。衾(今译为棉被):被子。对:面对。孤灯:孤苦的灯光。邮亭:驿站,古代传递公文的地方。僧:和尚。清泪:未干的眼泪。几行:几滴、几点。残更:夜深时点的残灯火。 【赏析】 房山旅舍:这首诗是写在房山旅店里的所见所闻和感受。诗人身居异乡,旅途劳顿,夜晚独宿房山旅舍,触景生情。首句“枕寒衾冷对孤灯”,点明时间、环境。次句“室似邮亭榻似僧”,写旅舍简陋、清静,有如僧人所居之地
归次吕梁洪 吕梁洪水激冲波,桂楫兰桡此处多。 去日少年归日老,人生能得几回过。 【注释】: 次:停宿,停靠。吕梁:即吕梁大峡谷,在山西临汾市永济县西南。洪:指水。桂楫:用香木制成的船桨,这里指船。兰桡:用木兰木制成的船桨,这里也指船。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吕梁大峡谷时有感而作的。首句写诗人乘舟行至吕梁大峡谷,只见激流奔腾、浪涛滚滚,船儿在激流中颠簸起伏,船桨在波涛中击打,发出阵阵响声
诗句释义 1 南辕北辙尽何求:此句意指无论往哪里走都达不到目的,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目标的无望和失望。"南辕北辙"是一个古代的成语,意思是想往南走却驶向了北,常用来比喻行动与目标相反,徒劳无功。 2. 鬓不如霜不肯休:这句表达的是岁月不饶人,人的衰老是无法避免的事实。“鬓”指的是人的发际线,“不如霜”形容人的头发像霜一样白,而“肯休”则表示不愿意停止这种变化,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感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