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政
注释:草已经长满六桥的路,模糊地看见放鹤人。道旁的修竹丛中,不时地可以看到一枝春色。 赏析:诗人以“旧游”为引子,回忆在浙江左时翊处做参政的时光。“草满六桥路”,是说当时六桥边已是绿草如茵,可见那时草已长得很高了。“依稀放鹤人”,是说那放鹤人的身影已经模糊不清了。“道傍修竹里,时见一枝春”,是说在竹林旁边的道路上,不时可以看到一枝春色的野花。这句诗既写出了当时的自然环境
【注释】 涵碧亭八咏其一:文峰贡翠。这是第一首,题目是“涵碧亭八咏”之一。涵碧亭,在今江苏南京玄武湖西北面。文峰,即文笔峰,因山形酷似一支笔而得名。文峰贡翠意指文人墨客常来此游览,以文会友。孤,孤独、孤单。池,池沼。下瞰,俯瞰。小,渺小。 书空兆人文:指文峰山上的泉水从石洞中流出,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帘洞,人们称它为水帘洞。传说这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此读书的地方,所以又称它为“文峰贡翠”。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菊花。首句“红黄二色菊”直接点题,次句“寥落东篱下”,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为下文作铺垫。三、四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也是诗人的匠心之笔。 “情知非媚俗,表此傲霜心。”写菊之“傲”,写菊之“不媚俗”,是全诗的核心,也是最精彩的地方。前两句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深意。“情知非媚俗”中的“知”字,既表示对菊花的熟悉,也含有对菊花的赞赏之情
【注释】 旧游:过去在浙江的游乐。寄:寄托、怀念。 左时翊:即左子羽,字时翊,号竹虚,明末清初诗人。 草庭都尉:指左时翊的官职。 次草庭都尉韵:是说这首诗是次左时翊的草庭都尉韵而作。 其九:这是第九首诗。 【赏析】 此诗写追念左子羽之游浙江,以浙江潮自比。全诗如下: 山形绕废宫,一凤云中度。 下见浙江潮,寒声自朝莫。 译文: 青山环绕着废弃的皇宫,一只凤凰从云端飞过。 看到浙江潮水
一𣂏龙井寒,未续茶经笔。 林外忽闻香,僧房焙茶日。 注释: 1. 龙井寒:龙井茶在冬天时,温度较低,茶叶会显得寒冷。 2. 未续茶经笔:没有继续书写关于茶的经书。 3. 林外忽闻香:在森林外面忽然闻到了香气。 4. 僧房焙茶日:和尚的房间是用来烘焙茶叶的日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冬天的龙井茶园中,突然闻到了从森林外面传来的香气。这香气来自和尚的房间,因为和尚们会在这个时候开始烘焙茶叶
【注释】 涵碧亭八咏:指唐代白居易所作的组诗《涵碧楼》中的第一至第八首诗。涵碧楼:在洛阳,白居易作此诗时曾在此楼上赋闲。潮阁:指位于浙江宁波天童寺内。晨钟:寺庙里早晨敲的钟。鲸音:比喻大声音。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游观天童寺,听到海潮声和晨钟声的感受。 “隐隐青莲居,鲸音断复续。”这两句是写清晨游观天童寺所见景色。隐隐:隐约的样子;青莲居:泛指佛家所住的寺院,因为佛教以青色为代表色。鲸音
注释:山的颜色比染布还要青,松树阴郁还没扫清。水边的芳草地,才看见两个人来了。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首句“山色青于染”,形象地描绘了山的颜色,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次句“松阴扫未开”,则通过描写松树的阴影,暗示出时间还未到,大自然还保持着宁静的状态。最后两句则是对前面景色的进一步描绘,“水边芳草地,才见两人来”一句
注释:回忆当年登上保叔塔时,举杯向各位朋友告别。 两听春鸿过,相思逐片云。 注释:听到两只大雁在天空中飞翔的鸣叫声,思念也随之扩散到远方。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怀念旧游之地浙江左时翊参政的作品。诗中通过追忆登保叔塔、举杯告别友人、听到两只大雁飞翔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注释: 涵碧亭八咏 其五 荷塘晓色 池亭踏露入,冉冉闻幽香。 方塘水如镜,照见芙蓉妆。 翻译: 我走进池边的亭子,踏着露水进去。 渐渐地闻到荷花的幽香。 方形水池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荷花的美丽倩影。 赏析: 这首诗是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描写的景色之一,也是他“涵碧亭八咏”中的第五首。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荷塘画面。 诗人以“池亭踏露入”开篇,描绘了自己踏入池塘边亭子的情景
【注释】 何人弄长笛,散此柯亭秋。 令我发奇思,风吹月波浮。 柯:指枫木,因木皮赤色如染丹霜而得名。这里指秋天。 【赏析】 这是一首咏景诗。全诗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寓情,寄兴遥深。首联写秋风中吹响的笛声,使人联想到柯亭之秋;颔联写听到笛声后产生的联想,笛声使诗人产生了奇异的感觉;颈联写在奇想中产生的感受,月光下江水荡漾,仿佛被微风掀起来一样;尾联写诗人的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