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
【注释】 高情:高尚的志趣。常爱:经常喜爱。白云多:指云彩很多。漫山雨注河:漫山遍野的雨像河流一样倾泻下来。石田:石质的田地,这里指稻田。苏晚禾:使晚禾长得茂盛。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燕南(今河北一带)任台掾时,八月十四日夜风雨中在菌阁(即菇阁)的绝句七首之一。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中间由景及人,最后以“宁知”二字转折,点明野人无知。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新淡远,耐人寻味。
【注释】 “走送蒲衣庵外路”:走送,指送别。蒲衣庵,在今江西铅山。 “归时望见赤山湖”,赤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为信州八景之一。 “林子求看换鹅帖”,林子,指林景熙。 “胡郎传送捕鱼图”,胡郎,指张天觉(字子正)。张天觉曾以捕鱼图寄与林景熙,林景熙作《渔父词》以答之。 【赏析】 本诗是诗人在元朝初年,由江西铅山县蒲衣庵外送别好友张天觉的一首七绝。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意境清丽脱俗
四明狂客已乘云,海内文章有二君。 可惜戴华刘伯寿,只今零落凤凰群。 赏析: 这首诗以四明狂客的典故开头,描绘了诗人与同道中人的志趣相投。接着,诗人表达了对两位杰出文豪——戴华和刘伯寿的怀念之情。诗中的“可怜”二字,透露出诗人对两位文豪不幸命运的惋惜。最后一句,以凤凰比喻这两位文豪,寓意他们在文学界依然闪耀光芒,尽管已不再显赫一时,但仍旧是人们心目中的凤凰
释义:在南窗外的两丛小竹,叶子在秋日的月光下露了出来,风吹着它们的树枝,仿佛是它们在和月亮对话。 译文:在南窗下的两丛小竹,秋天的月夜露水打湿了它们的叶子,微风拂过,它们的树枝似乎在低声诉说着什么。 注释:①南窗:南方的窗户;②王淮凤翔壁:指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凤翔”,即“凤翔书”。 赏析:诗人描绘了一幽雅的南窗小景:两株翠竹,枝叶扶疏,在月光下,露珠晶莹,风儿轻抚,枝干婀娜。竹影婆娑
李士行枯木 两株苍柏如蓬首,皮毛剥落心不朽。 曾经春风和煦雨,相逢笑谈忘却年华老。 注释: 李士行枯木:指诗人的诗歌创作,如同枯萎的树木,虽然形态枯槁,但精神依旧不衰。 两株苍柏如蓬首:描述两株苍翠的柏树,犹如蓬头垢面的老翁,形象生动。 皮毛剥落心不朽:虽然外表已经枯萎,但内心依然坚强不屈。 曾见春风春雨来:曾经经历过春天的温暖和雨露的滋润。 相看唤作忘年友: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相见
王子明求题高侍郎雨竹 墨迹留痕映修篁,夜忆巴山烛影时 1. 雨后竹韵生翠色,墨痕映照挺立姿 - 诗中“雨立修篁似戟枝”描绘了雨后竹叶挺拔如戟的形象,传达出竹子在风雨中依然保持着坚韧和优雅的生命力。此处墨痕象征了作者留下的艺术印记,增强了竹的生命力与艺术家的创作精神。 2. “墨君留影故僛僛”寓意深远,表达敬意 - “墨君”指的是高侍郎,诗人对这位高官的尊敬之情溢于言表。通过留下自己的墨迹
注释: 萨天锡:唐代诗人,字天锡。台掾:指唐玄宗时宰相张说的幕僚。少陵:杜甫的号。燕南:指燕赵之地,即今河北、山西一带。八月十四夜:指公元804年(唐大中八年)八月十五日夜。菌阁:在成都西门外的一座亭阁,相传是杜工部所建。绝句:一种诗体,每首四句,共四句,称为一首。明日追寄之:明天要写诗来寄给他。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酬答者为台掾萨天锡,赠诗之人李嘉祐。萨天锡求识杜甫之面,李公未闻草堂三日留
【注】萨天锡:唐代诗人。 物华:指美好的景物。年华、鬓发,均指人的年龄。骎骎:疾速的样子。乔木:高耸入云的大树枝干;万株:形容树木很多。天一握:指树木虽多但稀疏。菌巢:菌类植物的巢穴,这里指菌菇。独自:单独地,孤零零地。秋阴:秋天的阴凉。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燕南作客期间的所感。首句“物华”即指自然景物之美,“年华”即指人到中年,岁月流逝。诗人感慨于自己与友人分别的时间越来越近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诗歌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表达。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手法、主题等进行详细的把握,然后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注释进行分析。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马远的《小景·其二》。诗的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则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梅花的娇艳美丽。“玉砂卷海白模糊”,描写了一幅雪后初霁、万树琼枝的清奇景象;“千树梅花扫地无”,描绘了一幅冬日里满地落梅的幽冷景象;“仿佛水仙祠下路
诗句:鹤台道民掩柴扃,雁门才子宿寒厅。 译文:鹤台的官员正关上柴门,而雁门的才子则住进了寒冷的厅堂。 注释:鹤台: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道民:官员,此处指某位地方官员。柴扃:柴门,古代建筑中用来隔断内外的门户。雁门: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才子:有才华的年轻人。寒厅:寒冷的厅堂,形容环境清冷。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两位不同背景的人物——一位是地方官员,另一位是年轻有才的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