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蕴
【注】 1. 世人重名利,余心总不然:世俗的人重视名和利,但我却总是不赞同。 2. 束薪货升米,清水铁铛煎:捆绑好的柴火被卖到市场上换成了大米,而我用一锅清水煮着自己吃,就像铁锅里煎东西一样。 3. 觉熟捻铛下,将身近畔边:感觉到煮熟了,就伸手去摸,把身子靠在锅边边。 4. 时时抛入口,腹饱肚无言:时不时地往嘴里送,吃饱了肚子就不说话了。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
诗句释义: 1. 行学非真道,徒劳神与躯。 - “行学”指学习或修行的行为。 - “真道”是真正的道路或真理。 - “徒劳”意味着白费力气,没有成果。 - “神与躯”可能指的是精神和身体。 2. 千里寻月影,终是枉工夫。 - 在千里之外寻找月亮的影子。 - 尽管付出了努力,但最终仍然徒劳无功。 - 这可能表示追求某种目标或理想,但最终发现它并不存在,或者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实现。 3.
注释: 教君杀贼的方法,不必多费心机。 智慧的剑要对准要害,这样心灭法也灭。 心中没有贪欲,就到了极乐的世界; 佛法消亡的地方,即是西方的净土。 贼人就像象和马那样被利用, 而佛则自成真空的王。 赏析: 本诗是一首关于修行者如何面对生死、如何看待佛法的作品。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修行者对“杀贼法”和“空王”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修行者的坚定信仰和无畏精神。 第一句,诗人告诉读者
诗偈逐句释义及赏析: 1. 惭愧好意根,无自亦无他。 - “惭愧”意味着忏悔和自我反省。 - “好意根”指的是内心善良的愿望或动机。 - “无自亦无他”表明这种善念不是出于自身,也非出于外界。 - 整体表达的是一种超越个人私欲的纯洁心态,强调无私的动机和行为。 2. 无自身无垢,无他尘不加。 - “无自身无垢”意味着内心的清净无暇,没有任何污点。 -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淼淼长江水,周而还复始。 - 这句描述的是长江的水流,它循环不息地在周而复始,意味着自然界和生命的永恒与循环。 - 关键词“淼淼”形容江水广阔、深远,“周而复始”则表达了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性。 2. 昏昏三界人,轮回亦如此。 - “昏昏”通常用来形容模糊不清或者迷糊的状态,这里用来描绘人在世间的迷茫和不清醒;“三界”泛指所有世界或境界,包括欲界(人间)
注释: 1. 贪瞋不肯舍:贪婪和愤怒,不愿意放弃。 2. 看方不服药:只看医书(方剂),不吃药。 3. 病从何处轻:疾病是从哪里产生的,为什么会这么严重?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首先,诗人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战争,我们无法避免失败,只能尽量做好每一件事,不要留下遗憾。其次,诗人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智慧,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最后
诗偈 佛亦不离心,心亦不离佛。 心寂即菩提,心然即有物。 物即变成魔,无即无诸佛。 若能如是用,十八从何出。 注释解析: 1. “佛亦不离心”:这表达了佛教徒认为佛性是内在的,不需要外在的依赖或追求。 2. “心亦不离佛”:强调心灵与佛的关系,认为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可以引导人们走向觉悟的道路。 3. “心寂即菩提”:通过内心的平静达到智慧的觉醒状态,这是佛教中常见的修行目标。 4.
【解析】 1.羊车:指古代帝王所乘的车子。诱下愚:《列子》中有“愚公移山”的故事,这里借指用各种诱惑来迷惑愚昧的人。 2.大乘:佛家语,指《华严经》。为上士:指修行成道的人。 3.鹏巢鹤不居:庄子曾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鹏鸟在天空翱翔自由自在,而鹤却只能生活在地下。 4.鹪鹩:一种小鸟,住在极小的巢中,形容生活俭朴的人。居士:对僧人的尊称。咄盲驴
我们来逐句解释这首诗的内容: 端坐求如法,如法转相违。 - 诗句描述了一个人端正坐姿,试图按照某种规则或方法行事。这里,“如法”指的是某种标准或法则。 - “如法转相违”表示当这个人试图遵守这些规则时,他发现自己的行为与那些规则不一致。 抛法无心取,始自却来归。 - 这个部分表达了一种放下的心态,即不再执着于形式和规矩。 - “抛法无心取”意味着这个人不再追求形式上的正确
这首诗偈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于无为境界和修行态度的理解。下面是对每一句诗句的具体释义以及赏析: 1. 牵牛驾空车,共入无为宅。 “牵牛”通常指的是牛,在这里可能象征勤劳或坚韧。而“驾空车”则形象地描述了用一种轻松、超脱的状态进入一个更为高级的境界。"共入无为宅"中的"无为宅"可以理解为一个理想的、没有烦恼的地方,这里强调了进入这个理想境界后,可以摆脱世俗的纷扰和束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