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蕴
这首诗偈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于无为境界和修行态度的理解。下面是对每一句诗句的具体释义以及赏析: 1. 牵牛驾空车,共入无为宅。 “牵牛”通常指的是牛,在这里可能象征勤劳或坚韧。而“驾空车”则形象地描述了用一种轻松、超脱的状态进入一个更为高级的境界。"共入无为宅"中的"无为宅"可以理解为一个理想的、没有烦恼的地方,这里强调了进入这个理想境界后,可以摆脱世俗的纷扰和束缚。 2
诗句释义 1 “佛有一等慈”:这一句表明,佛具有极大的慈悲心。在佛教中,慈悲是最高的美德之一,代表着对所有生命的爱护与同情。 2. “有人心不知”:这表达了一种认识上的缺失或误解。人们往往不能理解或感受到佛的慈悲,可能因为自己的狭隘视角或未能深入了解佛的本质。 3. “一切皆平等”:这句话强调了所有事物本质上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好坏之分。这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旨在打破人们的偏见和执着。 4
这首诗的翻译如下: 久种善缘深如海, 与世无争不染尘。 非因外界不沾污, 自在心中无挂碍。 无心处即无分别, 超越三界超十地。 究竟真理本如是, 最终归宿是空寂。 注解: - 久种善缘深如海:长久地培养和积累善因,就像大海一样深广。 - 与世无争不染尘:不与他人争斗,不染上世俗的尘埃。 - 非因外界不沾污:不是因为外界的原因而不受污染。 - 自在心中无挂碍:在内心中感到自在和安宁
这首诗偈是佛教禅宗中对修行境界的一种描述,通过诗句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佛教中的“三界”概念和“无念”的实践。 第一句:"世间最上事,唯有修道强。" - 注释:世间最尊贵的事情是什么?答案是修道,即修行佛法。这里的“最上事”指的是最高深、最重要的事情。 第二句:"若悟无生理,三界自消亡。" - 注释:“若悟无生理”指的是如果真正理解了佛法的真理(即“无生理”)
【诗句】 从根诛则绝,从根修则灭。 若能双株断,三乘尽超越。 此非凡夫言,妙吉分明说。 如来所疗治,一差不复发。 【译文】 如果只铲除了表面的杂草,就会使树的根基暴露;如果不修剪树根,树木就会枯萎。如果能同时剪除两个枝条,就能彻底治愈疾病。这些都不是凡人所说的,而是佛陀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的。如来佛能治愈一切疾病,一次治疗就能根治,不再复发。 【注释】 1. 从根诛
【注释】 宝珠:指佛性。内衣里:佛教语中说,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佛性,但因为无始以来的烦恼遮蔽,所以不能显现出来。系来无量时(即“系心于无量无边”):即系心于无量无边的佛性。六恶知识:佛教语中讲,六道轮回是六种烦恼所造。又常假慈悲(假借佛菩萨之慈悲救度众生):佛菩萨虽大慈大悲,但因众生业障深重而不能解脱。牵我饮欲酒(欲酒:指酒):“欲酒”,意即嗜欲之酒,喻指世间五欲之乐。醉卧都不知:谓在酒醉之后
【注释】 仰首是天堂,俯首是地狱。 地狱与天堂,我心都不属。 化城犹不止,岂况诸天福。 一切皆无求,旷然无所得。 【赏析】 《诗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感叹和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意味。 第一句“仰首是天堂,俯首是地狱”,形象地描绘了人们面对不同的环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心态和行为。抬头仰望天空
诗偈 四大本无情,清虚无色声。 达人悟空理,知法本无生。 诸佛常现前,妙德亦同行。 无无无障碍,心牛不肯耕。 注释 - 四大:指佛教中的地、水、火、风四种元素。 - 清无:意为纯净、没有杂质。 - 色声:指声音和色彩,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 - 悟空理:即领悟到事物的真相,超越了世俗的迷惑。 - 知法:指理解佛法或佛教的道理。 - 无生:意味着不生不灭,超越生死轮回。 - 诸佛
【注释】 骂他无便宜:骂他,指对别人发脾气。无便宜,没有好处。应,应对。却得稳,能应付得稳当。 无瞋神自安:不发怒就能使自己心安理得。 骂他还自损:发怒还会使自己受到损害。 忍得有法利:忍耐了就能获得某种利益。 骂他还折本:发怒还会导致损失。 瞋喜同一如:发怒和喜悦是一样的事情。 循世不闷闷:顺应时世而不感到烦闷。 【赏析】 这是一首劝人不要动辄生气、动怒、动气的诗。诗的大意是:骂别人没有好处
【译文】 凡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妄自说难易。 离一切相如虚空,完全与佛智相应。 戒律的约束也象虚空,迷惑人自己制造障碍。 疾病的根源不肯拔掉,执着这些玩弄花枝。 【注释】 1. 凡夫智量狭:凡夫(普通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2. 妄说有难易:妄自说(自以为是地、随意地)说事物容易或困难。 3. 离相如虚空:离开一切相(世俗的名利色声等)就像虚空一样。 4. 尽契诸佛智:完全和佛的智慧相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