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蕴
这首诗偈是一首佛教诗,主要表达了去除烦恼、追求智慧的主题。下面是逐句释义及赏析: 第一句:欲得真醍醐,三毒须去除 - 醍醐:在佛教中是指最纯净的智慧,象征着最高的觉悟。 - 三毒:指贪、瞋、痴,是修行者必须克服的三个烦恼。 - 去除:消除或摆脱。 - 注释: 要想获得真正的智慧(醍醐),必须首先清除内心的三大烦恼(三毒)。 第二句:嗅无酥酪气,自见如意珠 - 酥酪:佛教中的美味供品
【注释】 1. 众生:指一切生灵、万物。 2. 品类:种类。 3. 诸佛:指所有佛,泛指所有的修行者。 4. 只一般:只是一样。 5. 庶人:平民。 6. 天子:皇帝或君主。 7. 知隔几重关:知道隔着多少道门才能见到皇帝。 8. 过人策:高明的策略。 9. 坐取国家官:坐着就能够得到国家的官职。 【译文】 世间万物都有其不同的品类,但所有的众生最终都归于同一个归宿。普通人只能远远地看着皇帝
智度本来如,众生病尽除。 又度作护法,一切入无馀。 过去恒沙佛,皆同此一途。 如能达此理,凡夫非凡夫。 注释: - 智度本来如(智度:智慧和度量;本来:原本,原初): 智慧和度量原本是纯净无染的。 - 众生病尽除(众生:指所有的人;病:烦恼;尽:完全;除:消除): 所有烦恼都完全消除了。 - 又度作护法,一切入无馀(又度:再次施予教化;作护法:作为护法众神;无馀:没有剩余,全部):
【注释】 1. 尘六门:指佛教中六道轮回之“地狱道”。因六道众生都是被“业力”所牵累,故称为“六道”。2. “无情呼不入”,意指那些被六道所牵累的众生,无法脱离六道轮回。3. 二彼总空空,自然唇不湿:二彼指的是“天”和“人”,它们都是被六道所牵累的众生。4. 从此绝因缘,葛五随缘出:“从此”指的是从此以后不再受六道的牵累,葛五则是指修行者,他顺应缘分,不再执着于六道。5. 惟有空寂舍,圆八同金七
注释: 入理如箭射:进入道理就像箭一样直。 寻文转相背:寻找文献,却相互矛盾。 直道不肯行:直率的道路不愿意走。 识路成迷退:认识道路却迷失方向。 心王不了事:心王无法处理事情。 公臣生执碍:公正的官员受到束缚。 为此一群贼:成为一群盗贼。 生死如踏碓:生死如同踩在石臼上。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通过描述一些官员的行为和态度,表达了对那些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知识、权力的人的批评和不满。其中
这首诗的翻译是: 译文1:你听到他的辱骂,心中明白他无法回答。恶意也无需讨厌,好事也不需喜欢。心胸开阔无阻碍,虚空中没有牵挂。这才是真正的动物,也叫观自在。 译文2:你听到了他的侮辱,心里知道他说不出来。恶意并不需要厌恶,好事不需要喜欢。心胸要开阔,不受阻碍,内心空明无杂念。这就是真正的动物,也叫观自在。 注释: - 耳闻:听见 - 骂詈:辱骂 - 心知口莫对:心里明白他无法回答 -
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偈。它以“一卷经”为题,表达了对佛经的理解与领悟。下面逐句进行释义: 1. 人有一卷经: - “一卷经”指的是佛教经典中的一卷经文。在这里,“一卷经”可能指的是某部具体的经文。 2. 无相亦无名: - 这两句诗表明了经文中的教义——即没有具体的形象和名字,而是强调了内在的精神性和普遍性。 3. 无人能转读: - “转读”在这里指的是解读或诠释的意思。这句诗意味着
诗句释义 1 阿爷当殿坐 - 指的是家中的长辈,如父亲或祖父,坐在殿堂中央。这可能象征着家庭的权威和尊重。 2. 子向前头立 - "子"指的是家中的晚辈,特别是儿子或孙子,他们站在长辈的前面,表示尊敬和顺从。 3. 父子同宅住 - 表明家庭内部和谐,父与子共享同一个居住空间,强调家族的团结和亲密关系。 4. 小魔不敢入 - "小魔"通常指家中的不速之客,如盗贼或恶人
诗偈 译文 外求非是宝,无念自家珍。 心外求佛法,总是倒行人。 般若名尚假,岂可更依文。 有相皆虚妄,无形实是真。 注释 1. 外求非是宝:这里的“外求”指的是对外在的物、名、利的追求和迷恋。而“非是宝”强调了这种追求的不真实性和虚幻性。"宝"在这里比喻为宝贵之物或理想状态。 2. 无念自家珍:无念即没有执着和欲望,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平静。"自家珍"指的是个人内在的珍贵之处
【注释】 恒一:梵语“阿罗汉”的音译,指达到最高觉悟者。 罗睺罗:古印度传说中魔王之子,能变化多端。此处泛指佛教中的修行者。 咄(duō):佛教用语,意为“呵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颂诗。首四句写佛门弟子的修行生活。五至八句写他们修持的功德。末两句写他们的出家生活和对佛法的信仰。 全诗以“恒一”为线索,将佛门弟子的日常生活、修行成果与出家生活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