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雍
【注释】 钱塘:今杭州,为吴越国都城,故称。 遥忆:远想。 黄堂:即尚书省,是古代皇帝办公的官署。 盛暑天:炎热的夏天。 【赏析】 这首诗是王沂孙在钱塘(今浙江杭州)与友人赵征夷分别时赠扇并抒发感慨之作。诗中通过“清风柄”等物象,表达了送别时的情意。全诗语言简练,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首句开门见山,写诗人和友人的离别。“分手”二字点出题旨,又用“又”字表明时间之久,感情之深
【注释】: 去岁余与窗友赵伯颙同外补五月十有二日予至钱塘宿斋吴山而伯颙已先至因来叙话夜分始别匆匆一载矣兹予统师南征经伯颙之邻封伯颙亦来犒师亦以是日会于浔阳两情相对喜而复感而伯颙又亟欲别去予因口占三绝以赠 拥节重逢楚水滨,因怜别久更情亲。 烦君且莫论分手,世上知心有几人。 【赏析】: 这首诗作于作者任江西都昌令期间,诗人与友人相聚,畅谈往事,感慨时光荏苒,人事易变。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师入桂林屡捷志喜 【注释】师:军队。师入:军队进入。漓:漓江,流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条河流。桂林:即今广西桂林市。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唐军进入桂林后的胜利之作。开头两句写唐军进军桂林,一路凯歌,捷报频传,士气大振。 旌旗才指桂林途,五发偏师五献俘 【注释】五发:这里指唐军的五道防线,也暗示唐军在桂林的五次胜利。 【赏析】这一句是说,唐军刚刚到达桂林,就传来了捷报,五道防线同时告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万里天风过此中,百蛮烟瘴扫除空”意思是:万里天空的清风经过此地,把百蛮地区的烟瘴全部扫尽。“华阳白鹿徒多景”意思是:只有华阳的白鹿徒然多情,而争比光明的一窍。“争及光明一窍功”意思是:又怎么赶得上光明的一点功效呢? 【答案】 译文:万里天空的清风经过此地,将百蛮的烟瘴扫清
诗句释义: 1. 去年此日到钱塘,同宿吴山夜话长。 - 去岁余与窗友赵伯颙同外补:去年(去年)我和我的好友赵伯颙一同被派往外地工作(外补)。 - 五月十有二日予至钱塘:在五月份的十二号,我来到了钱塘(钱塘是杭州古称)。 - 而伯颙已先至因来叙话:然而赵伯颙已经先到了这里(因为之前他就已经在这里),于是过来和我聊天。 2. 今日相逢在萍水,一樽相对两茫茫。 - 今日相逢在萍水
注释: 平原:指汉文帝时的名将周亚夫,因封于沛郡(今安徽濉溪一带)得称"沛公"。这里以周亚夫代指赵总戎,即赵匡胤。 校猎:打猎。 雕弓:用皮革制成的弯弓,箭镞上雕刻着花纹的弓箭,比喻赵匡胤擅长射箭。 豺狼:指猛兽。 从知:知道。 绝艺:高超的武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接到赵总戎送来的猎物后,为了表达谢意而写下的两首绝句。诗人首先赞扬了赵总戎的英勇善战,他不仅能够带领士兵平定叛乱
紫驼绒线织成的弓箭,与乌号神箭一般无二。 三箭之后天山渐渐平定,我虽菲薄才能却愿追随英雄。
【注释】 ①成化元年: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 ②南京:当时北京为京师,称南直隶。南京是其陪都,故称南京。 ③大胜关:在今安徽省六安市西南三十里的长江北岸,是通往两广的必经要道。 ④赵总戎:指赵良佐。良佐字良臣,号平泉,明代名将,官至右都督,封定远侯。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写于明宪宗成化元年春天作者奉命与赵良佐共同征讨两广时所作。首联写大军出征,势如破竹,敌人闻风丧胆
【注释】 重过西江又十年:重过,再次经过。西江,这里指江西的西江,也就是江西境内的赣江。 江山风景尚依然:风景,风光;依然,还像从前一样。 门生故吏多腾达:门生,学生;故吏,以前的下属官吏。 知有何人记二天:知,知道;二天,指天上的星辰;记,记住;“二”字是数词,表示两个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感慨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友情、亲情的珍视与怀念之情。
【注】赵总戎:指南宋抗元名将张浚,字德远。校猎:打猎。惠口:指馈赠美食佳肴。 射虎弓开百兽惊:用“射”字形容张浚的箭术,他一发即中,所以百兽皆震;就缚送中营:被射中的猛兽就地被捕。 元戎:将军。 征蛮去:出征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行看指日平:不久就能平定南方叛乱。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题材的小诗。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张浚狩猎射虎的场景,赞扬了他高超的武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