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范
云门一曲,从来无谱。 韵出五音,调高千古。 就中妙旨许谁知,几拟黄金铸子期。 注释 - 云门一曲:指佛教中的一种音乐风格或曲调,也泛指任何独特而难以模仿的音乐。 - 从来无谱:表示这种音乐风格或曲调没有固定的乐谱可以遵循,需要演奏者自己理解和演绎。 - 韵出五音:音乐的音调来自五个基本音阶(宫、商、角、徵、羽)。 - 调高千古:音乐旋律非常高超,影响深远,被后世所传颂。 -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考生在鉴赏诗歌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手法和诗人的情感去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特定情感或抒发的感情。此题要求学生注意诗句中的关键字语,并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赏析。“篱边黄菊正芬披”,意思是菊花在篱笆边盛开着,芬芳扑鼻,形容菊花盛开的壮观景象。“若是陶渊明”,是说陶渊明如果看到了这美丽的菊花一定会回头看看
【注释】: 子,名词,指种子。墨漆黑,颜色深黑。无把柄,比喻没有依靠或没有固定的准则可以凭借。有准则,比喻有一定的法则或标准。碓捣东南,磨推西北,比喻做事有主见,不随波逐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诗。偈颂是佛教中的一种文体,即以韵文形式写成的赞佛、颂圣的诗文,多用四言句式,偶有七言、五言、六言等。此诗内容为颂佛,表达了对佛教的敬仰之情和信仰之心。 全诗通过描述种子在碓臼里舂捣
【注释】偈颂:佛教语,佛教经文、佛曲等。一百四十一首:指宋代苏轼编的《东坡易传》。药不瞑眩:病重的人服了药以后,如果昏沉不醒,就说明药力不够。厥:昏迷。疾:疾病。折脚云门见睦州:比喻病重的人服药以后,如果药力不足,病情不能得到治疗,就像折断脚的云门(山名)和睦州(地名)。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为他的友人李之仪写悼词时写的。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友的怀念之情。 三日前:即三日之前。 五日后:即五日之后
【注释】 清:清冷。 寥寥:寂寞无声貌。 滴滴:形容水珠下落的声音。 匙挑不上,针扎不入:比喻事物或思想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是则:正确。 知:知道。 花发不干春:指花虽开,春天已经过半了。 切忌寒灰煨杀人:指火灭后烧的东西会伤人。 【赏析】 这是一首劝诫诗,劝告人们要有正确的思想,不要被错误的思想所蒙蔽。首句以“清”和“白”两个词语,写出了事物本身的特征;次句用“匙挑不上,针扎不入”
【释义】:千讨万讨讨不见,都不要讨却成现。 十字街头逢阿爷,眉毛盖眼胡须面。 【注释】: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其九十一“千讨万讨讨不见”中的“讨”字有“追求、索求”的意思;“都不要讨”,表示对这种追求索求毫不在意。译文为:千万次的追寻和追求也看不见踪影,全都不需要去追寻。 “十字街头逢阿爷,眉毛盖眼胡须面”。此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诗句中“阿爷”,指的是老翁;“胡须面”
无味乃真味,真味真无味。 若知真味者,更不说真味。 曾闻一饱忘百饥,今日山僧身便走。 诗句逐句释义 1. 无味乃真味: 无味在这里指的是一种超越常规的、不带有感官愉悦的感觉。而真味则代表了一种深层次的、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满足感,这种满足超越了物质欲望和感官享受,是心灵的一种净化和升华。 2. 真味真无味: 这句话强调了真正的“真味”是无法用语言来完全表达的,它既不是简单的无趣
这首诗的意思是:太白峰前的战阵已经结束,回到鉴湖村唱起了欢乐的乡音。但不知为何突然转到新丰来,原来错处并非真的错误。直得洞水逆流,乳峰倒卓。石女攒眉,木人泪落。这曲子现在还有谁能够听到?越山无际,天空无边。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音乐变化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比和转折的手法,描绘了音乐的变化过程。从“太白峰前收阵脚”,到“无端调转入新丰”,再到“直得洞水逆流,乳峰倒卓”,最后“此曲如今谁共闻
【注释】 狸奴白牯,指狐狸和公鹿。相共证明,彼此互相证明。大难:极大的灾难。碧眼黄头,指老虎的双眼和头部颜色为碧绿色和黄色。亦须莽卤,也须莽莽卤卤。莽卤,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发机,发动机关。须是千钧弩:必须用千钧重的弩才能发射。千钧弩:古代的一种重弩。比喻强大的力量。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狐狸与公鹿相互证明对方是同类,然后一起遭受巨大灾害的故事。全诗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韶光烂熳时,百卉皆妍秀。 处处有春风,村村自花柳。 注释:春天来临的时候,万物复苏,百花绽放,景色优美动人。 灵云眼里添钉,玄沙袖中出手。 注释:就像天上的云朵在眼中增添了钉子,或者口袋里的手帕被拿出来一样。 只要自解倒骑驴,一生不著随人后。 注释:只要你能自己解开倒骑的驴,你就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永远保持独立自主的精神。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自我独立、不随波逐流的古诗。首句“韶光烂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