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范
【注释】 偈颂:佛教中一种韵文诗,是佛语的记录。这里指《金刚经》。偈(jié):佛教语,即韵文诗。颂:赞颂,歌颂之意。一百四十一:指《金刚经》中的一首偈颂诗。其八十四:即《金刚经》第八十则,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八十一品》,又称大品般若。滔滔无尽日:水不停地流,时间也不停地过去。巨浪涌千寻,谁知无一滴:巨大的浪涛涌起来有千尺高,但谁知道它并没有一滴水。 【赏析】
韶光烂熳时,百卉皆妍秀。 处处有春风,村村自花柳。 注释:春天来临的时候,万物复苏,百花绽放,景色优美动人。 灵云眼里添钉,玄沙袖中出手。 注释:就像天上的云朵在眼中增添了钉子,或者口袋里的手帕被拿出来一样。 只要自解倒骑驴,一生不著随人后。 注释:只要你能自己解开倒骑的驴,你就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永远保持独立自主的精神。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自我独立、不随波逐流的古诗。首句“韶光烂熳时
诗句解析: 1. 火焰为三世诸佛说法,三世诸佛立地听。 - 火焰:这里指佛法如同燃烧的火焰,充满智慧和真理。 - 三世诸佛:指佛陀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化身。 - 说法:佛陀通过言语教导众生。 - 立地听:在佛陀的教化下,众生能够即刻领悟并接受教诲。 2. 听说两忘,如何剖露。 - 两忘:忘记自己和对方的存在,即达到无我境界。 - 剖露:完全显露出来,毫无保留。 3. 经入藏,禅归海 -
我们来分析诗句: 1. 大惠老汉无端 - “大惠”可能指的是某个具有慷慨大度特质的人物,“老汉”则暗示了年龄或经历的丰富。“无端”通常表示没有原因或缘由,这里可能是在表达某种突发的状况或行动。 2. 随后说难说易 - “随后”可能指在某个时间或情境之后,“说难说易”则表达了说话时的复杂性,即有时难以启齿,有时又容易开口。 3. 拈得口兮失却鼻 - “拈得口兮失却鼻”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这首诗的译文是:灵山山上葛藤树,引蔓牵枝遍界生。惭愧波旬推倒后,东西有路与人行。 注释解释: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其八十二:这是《大正藏》卷四十五中记载的一首诗。灵山:佛教语,指阿弥陀佛所居住的西方极乐世界,也叫“灵鹫山”。葛藤:即葛草,是一种蔓生植物,这里比喻人世间的一切纷扰纠缠、勾心斗角的事物。波旬:梵语,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恶神,这里泛指一切世俗的诱惑和邪恶的东西。东西:泛指四面八方。有路与人行
智度菩萨母,容受一切法。 然于一切法,而离分别相。 分别既离,诸法如如。 蜀江万派朝沧海,闽岭千寻插太虚。 诗句释义 1. 智度菩萨母:描述的是具有智慧和慈爱的菩萨形象,她能够接纳和理解世间的一切法。 2. 容受一切法:指菩萨对于所有现象和法门都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3. 而离分别相:表示在对万物的认识中,不执着于任何特定的形态或属性,超越了主观的分别心。 4. 诸法如如
我们来分析题目中提供的诗句:“克期取证,系缚盲驴。休夏自陈,且莫鬼语。”这句诗似乎在引用一个特定的情境或故事。 1. “克期”:这通常指的是“约定的日期”或“确定的时期”。在佛教中,这个词可能与某种修行或仪式有关。 2. “取证”:在佛教语境中,这可能是指通过观察或体验来获取真理或智慧。 3. “系缚盲驴”:这是一个比喻,意指“束缚住无知或愚昧的人”
【注释】: 1.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其七十五:这是一首佛教偈颂诗。 2. 面面相看:互相观看对方的脸。 3. 眼眼厮觑:互相注视。 4. 衣外别传,有甚凭据:没有其他证据来支持你的说法。 5. 倒却门前刹竿著(jià )凤栖不在梧桐树:将门上的佛灯倒掉,让凤凰不能栖息在梧桐树上。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某种观点或信仰的质疑和挑战
【注释】 坦:平坦。弯:曲折。 钩:弯月,即新月。 收:拾起、捡起。飏(yáng):飘动,飞扬。 粪堆头:粪堆的上面或旁边。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谜诗,谜面是“坦坦平如镜,弯弯曲似钩。无人收拾得,飏在粪堆头。”。谜底是“蜻蜓”。 蜻蜓是一种飞行昆虫,它的身体细长,翅膀透明,前翅中央有黑点。它们常常在水面和草丛中飞舞,有时也停在植物上休息。当人们发现一只蜻蜓停在草叶或者花瓣上时
诗句解释与赏析: 1. 乳峰今日开炉,不会挑灰拨火。 - 乳峰:佛教中指菩萨的修行地,这里比喻修行人。 - 开炉:比喻开启修行或讲法。 - 挑灰拨火:比喻修行中的杂事烦恼。 - 注释:此句表明修行人已放下世俗的杂事,专注于修行本身。 2. 大家衲被幪头,只么团圞打座。 - 大家:指所有在场的人,包括自己在内。 - 衲被幪头:形容修行人披着僧衣,头巾遮住头发,表示出家修行。 - 只么团圞打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