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范
【注释】 骨裹皮:指人死后,尸体被裹在衣服里面。皮裹骨:指衣服包裹在尸体上。随:这里泛指随从、仆役。辽天鹘(hú):古书上说的大雕,又名鸷鸟,翅膀展开时有两翼像天上的日月。新罗国:即新罗王国,今朝鲜半岛南部的一个国家。 【译文】 裹着皮和骨的尸体,被随从抬着走出辽天大路。东边、西边、南边、北边四通八达的大道,抬眼望去,不知已经过了新罗国。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全诗以“大雕”为比
【赏析】 起句“起灭不停谁解看”,是说世间万物都是生生死死,循环不已。佛教讲轮回转世,道教讲炼形化气,都把人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世间的生死、祸福、荣辱等,都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对于这些现象究竟如何理解呢?这需要智慧和悟性。所以作者说“起灭不停谁解看”! 二句“当机一拶透重关”,意思是说:遇到关键问题,需要用锐利的眼光去审视,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解决根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
【注释】 种田:务农。博饭:以田为业,自给自足。安:放置。龙牙:指古锥,即铁制的长柄椎,形似龙牙,因而得名。老古锥、破木杓:都是农具,用以耕作。 【赏析】 这首词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此诗描写的是农民辛勤劳作的景象,表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及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深深敬意和关心
【注释】颂古:赞美古诗。颂:歌咏;古:古代的诗歌。 平地:平坦的地方。露尸骸,露出尸骨。庵主:尼姑。将身一处埋,指埋葬在山中。狼藉,散乱。髑髅(dúlóu)骷髅。悲风愁雾:形容哀伤悲愤的气氛。不胜怀,无法排遣。 【赏析】这首诗是赞美古代一位尼姑的诗。诗中描绘了她生前为尼,死后葬于洞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怀念之情。首句写她平地上埋葬尸骨的情景,第二句写埋葬时的情景
这首诗描述了老虎的习性和行为。首先,诗中提到“顽皮老虎卧林丘”,描绘了一幅老虎慵懒地躺在林间的丘陵上的场景,表现出老虎的悠闲自在。接着,“一任傍人放滴油”则揭示了老虎对于食物的态度——它并不排斥人类给予的食物,而是任由人给它放油吃。 在第三句中,“满肚只因曾饱肉”进一步解释了老虎为何会如此。原来,它之所以能够吃饱,是因为曾经吃过足够的食物。这里运用了“曾”这个词,强调了老虎过去的经历和积累
【注释】 ①加鞭:即“加鞭”,指加快马速。②酒楼:指高楼,也泛指楼馆。③鼠窃:像老鼠偷东西一样,比喻小偷或不法之徒的行为。④狗偷:像狗一样偷偷摸摸地偷盗,比喻暗中行窃或卑劣小人的行为。 译文: 骑马飞快地赶到酒楼,不如坐在原地观看扬州美景。 所有的是非长短都被裁断(指被揭露了),小偷的行径终究不能像狗那样偷偷摸摸。 赏析: 此诗为作者在任扬州太守期间所作。诗人在赴任途中经过扬州时,写下了这首诗
【注释】 颂古:题咏古人之事或其文辞。 四十四首:唐代诗人高仲武所编的《中兴间气集》中录有“风前一曲动离愁”等诗,共四十八首,因称此诗为《颂古四十八首》。 其二十三:指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中的第二十三首,题为《咏柳》。 动离愁(一作:“起离情”):触动离愁。 那个:哪一位。 举头:抬头。 手把花枝(一作:“手拈花枝”):用手拿着花枝。 半遮面:半掩着脸。 不令人见转风流(一作
【注释】 分明指出:指禅和子所持的“明镜”等物。看:观察、审察。多少禅和:许多禅宗大师,也指许多僧人。被热瞒:被迷惑住了。举目:抬头。只知:仅仅知道。秋水:《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也,愿以年衰多内钱而受之。’”《吕氏春秋》作:“庄周家贫,适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不喜。”这里用它代指秋天,借指秋天的水涨。没栏干:淹没了栏杆。 【赏析】 这首咏物诗
兀兀地思量,无可得思量。 无可思量处,真个好思量。 大庾岭头逢六祖,鳌山店上见曾郎。 注释: - 兀兀地:心神不宁的样子 - 思量:思考 - 无可得:无法得到 - 真个:确实 - 好思量:确实值得思考 - 大庾岭头:地名,位于今广东 - 六祖: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 - 鳌山店:地名,位于今江西 - 曾郎:僧人曾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思考过程中的迷茫和顿悟
【注释】 铜公塘:位于浙江奉化县。铁奉化:指宁波奉化。得人憎,得人怕:意思是得到的人厌恶他、害怕他。不是明州人:不是奉化的本地人。苏州语:指苏州方言。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得人憎,得人怕”一句是说这个人在本地受到人们的痛恨和畏惧,因此,作者用此来反衬出他的奸诈和凶残。“不是明州人,定说苏州语”,这句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是当地人,就会说当地的方言,那么,这个被奉化人讨厌的人一定是个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