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要通读全诗,了解诗意,然后根据选项的要求来回答。一般说来,感情倾向的把握,可以抓住诗歌的抒情方式、表现的具体内容等来分析;艺术手法的鉴赏则可以从意象创造、手法运用、语言特点等方面来分析。本题中,“闽山歌笑与谁期”一句中的“闽山”是福建的一座名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这里指的是诗人的家乡
【注释】: 清口:古渡口,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南。楚江:长江流经湖北、江西,故称。茂林:茂密的树林。却:转折。吴山:即吴门,苏州别称。入梦新:进入梦境。 【赏析】: 《舟次清口其二》是南宋诗人辛弃疾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诗人乘船经过清口时所见所感。首句写清口潮来似接人,第二句写放船闻在楚江滨,第三句写茂林高下闲行客,第四句写却到吴山入梦新。 首句“清口潮来似接人”,用一“似”字,写出了潮水的动态
注释:通过佛法了解世间,可以遗忘世俗的烦恼,在不空的地方已经承受了一切。 花开花落随风事,暂且在这里为人间设置一个修行的场所。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在大雄宝殿中,以佛法为指导,忘却世俗烦恼,与众生共修的禅意画面。诗中的“律知空律可忘”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认为只有通过学习佛法,才能真正地忘记世俗烦恼,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而“不空空处已承当”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心境,即在无我、无相
【注释】: 1、山间风定水天深,闲望谁陪讲后吟。 2、篙子船来应有语,几回明月去相寻。 【译文】: 山间风静水天一色,闲暇之际无人相伴。 篙子船上的人想必会说些什么,月亮几次映照在江上。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首句写环境,山间风定,水天一片,宁静深远。次句写自己,“闲”字点出了作者的心境,此时此地,无人陪伴,只能闲望。三、四两句是全诗的重点。“篙子船来应有语”,意思是说
注释:领袖桑门水鉴中,杖藜人御石桥风。虽然垢净无寻处,谩濯游尘一点红。 译文:领袖桑门在水中,拄着藜杖过石桥。尽管污垢已经洗净,却找不到洗涤的地方。我徒然地洗去尘埃,留下一点红色。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寺庙中行走的情景。首先,“领袖桑门”指的是寺庙的领袖人物,也就是主持。然后,“杖藜人御石桥风”,描述了这位领导人拄着藜杖,走过石桥,享受着清风。最后,“虽然垢净无寻处,谩濯游尘一点红”
注释:桐庐县仙人洞十题 其一 石龙 世俗之人,想要攀爬至云端之上,却难以窥探到造化的虚幻与真实。 更能领悟到天地的奥妙,更何况是因为天意而变得通神呢
《试院呈同事》是一首描绘乡士赴考的七言绝句。诗中“方握丹毫经两考,已悲青冢送三归”两句,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乡士对考试经历与离别情感的复杂感受。其中,“方握丹毫经两考”指的是乡士在考场上握笔作答的情景,象征着其经过深思熟虑后展现才华;“已悲青冢送三归”则反映了他对于离别亲人的不舍之情。下面详细展开诗句的解析和赏析: 1. 诗歌原文: 方握丹毫经两考,已悲青冢送三归。 黄花明月秋来好
登汴堤 杨花榆荚卫行人,十里遥堤一色春。多为利名怜此景,未能怜得自由身。 注释 杨花:柳絮、杨花,这里借指杨柳树的花。榆荚:榆树的果实,形状像钱,这里借指榆树叶子。 卫行人:守卫的人。 十里遥堤:长堤上种着杨柳树。 一色春:一片春天的景象。 怜(lián):爱惜,怜惜。 自由身:无拘无束的身体状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汴河岸边杨柳树和榆树叶子的描写,表达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注释】 重见:再次相逢。杜牧:杜牧的诗。洛阳:洛阳是唐王朝的旧都,也是杜牧曾游赏之地。 别来:自从分别以来。重见:再次相逢。最伤神:最令人伤心。问:探询、询问。朋游:指好友们。与:结交。故:老朋友。旧友:老相识。 紫玄翁:即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语:言语、话语。悲欢:欢乐和悲伤。今已:现在已经。是:成为。唐人:唐朝人。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通过与朋友久别的重逢
【注释】 1. 醉经堂:指书房。 2. 乐非声色在华堂:意谓乐趣不在于声色之娱。 3. 静味群经:指静心阅读群书,品味其中道理。 4. 醉乡:比喻一种超然的境界。 5. 不似蠹书鱼不醒:意为蠹虫读书,虽读很多,但像鱼在水中一样,永远也不会醒来。 6. 源流何处意茫茫:意为源头和流向哪里都看不清楚,感到茫然不解。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通过吟哦“醉经堂”,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