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山中游览的经历。他刚吃过饭,便踏入了空无一人的岩石之中,寻找那传说中的五云洞。在那里,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然而,他也感叹于人世间的变迁和无情,因此选择不发表任何言论,只是静静地享受这份清静。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游五云洞:这是整首诗的主题,诗人通过游五云洞来体验大自然的美。 - 山斋饭初罢:山中的斋饭刚刚吃完。 - 步入空岩里:进入空空如也的山洞。 -
过白石翁隐居处 长湖浩烟波,遥村隐云树。 扁舟独溯洄,系缆清溪渡。 荒冈既盘纡,亩丘亦回互。 缅怀古逸民,言寻栖隐处。 子孙秉先训,累叶事农务。 遗安人所难,世远见贞素。 松楸郁茫茫,清风古来墓。 注释: 1. 长湖浩烟波:长湖广阔而深邃,烟雾弥漫。浩:广大、深远。 2. 遥村隐云树:远处的村庄被云雾遮掩,如同藏在树影之中。 3. 扁舟独溯洄:独自乘小船逆流而上。扁舟:小船。溯洄:逆流而上。
晚过龙井庵 冲寒过野塘,到寺日将没。 斋厨动微烟,高松落残雪。 欲共枯禅语,相对无言说。 译文: 傍晚时分,我冒着严寒走过了野塘,到达寺庙的时候太阳已经快要落下。斋堂里飘出细微的烟雾,高高的松树上还残留着未融的积雪。我本想去和那位枯瘦的禅师交谈几句,但只能默默地相对无言。 注释: 1. 晚过龙井庵:晚上经过龙井庵。龙井庵:一座寺庙的名字。 2. 冲寒过野塘:冒着严寒穿过野塘。冲寒:冒着严寒
《水亭》 涧水合众派,亭遇泻潺湲。 水石本无声,相触偶成喧。 清冷契真性,静听欲忘言。 因思洗耳翁,犹厌瓢声烦。 注释: 涧水汇合了众多的支流,在亭子旁流淌。 涧水从高处跌落下来,发出潺潺的声响。 水的流动和石头的沉默原本是互不干扰的,但当它们相互碰撞时,就会发出喧哗的声音。 水的清凉和石头的寂静可以互相感应,静下心来倾听,就能忘记一切言语。 想到那些喜欢洗耳的隐士,还嫌那瓢声太烦人。 赏析:
诗词原文: 高阁真疑坐九霄,钟声远送海门潮。 峰巅片石留三国,槛外长江咽六朝。 何处云烟辨吴越,此间苍翠压金焦。 老僧犹说孙恩乱,白骨青磷尚未消。 注释: - 高阁真疑坐九霄:形容寺院的高耸入云,如同直插云端的九重天。 - 钟声远送海门潮:寺庙里的钟声在海边回荡,与远处的海潮声相互呼应。 - 峰巅片石留三国:山峰之巅的一块石头上刻有“三国”二字,象征着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 槛外长江咽六朝
诗句释义与赏析: 第一句:“方外情新似弟昆” - 注释:方外(指隐居之地)的情谊新鲜得就像兄弟一样亲密。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友人深厚情感的怀念,将友人比作亲如手足的关系,突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第二句:“幻云散后了无痕” - 注释:如同梦幻般消散后的云影,一切都消失了,连痕迹也不留下。 - 赏析:此句通过比喻手法,描绘了时间流逝带走一切,包括那些美好的回忆和情感的痕迹
【注释】: 1. 暨阳翁静子,即沈约。 2. 筇屐,筇竹的鞋子。 3. 青衫客,指隐士,这里指诗人的朋友。 4. 仲悌,张衡字。 5. 虞翻,字仲翔。 6. 文自是吾生事,试与高贤共榻论。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公元940年(开宝四年)秋,当时沈约任太子中舍人,诗人任国子博士,两人同在东宫任职,时称“二沈”。诗中描绘了一幅幽雅的景色和宁静的心境,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意境高远,情韵悠长。
注释: 同京口余文圻登蒜山憩清宁道院时春尽日 相携筇竹上晴空,木末遥遥磴道通。 铁瓮帆樯双屐下,佛狸城郭乱烟中。 运筹羽扇怀王佐,破敌长刀数霸功。 事业销沉山色在,底须吾辈别雌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一同登山游览,登上蒜山后,来到清宁道院休憩的情景。诗中描绘了诗人和朋友一起攀登蒜山,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同时表达了对人生、事业的感慨与思考。 首句“相携筇竹上晴空”
【注释】许州:今河南许昌县。过许州:经过许州。陂塘:池塘。罨平畴:淹没田野。行人便觉须眉绿:指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使人感到精神振奋。一路蝉声过许州:一路上都是蝉鸣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小诗,描绘出一幅明媚绚丽的春日图。诗中“过许州”三字起笔,点明题旨。诗人由眼前之景想到自己曾游历过的许州,于是引出下文。 开头两句:“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意思是说到处是流水潺潺
【注释】: 大痴石屋幽栖处,传是当年尚父庐。——石壁隐然有洞穴,传说这里是汉代的丞相(汉高祖刘邦曾封萧何为相国),故名。 一自画师仙去后,白云深闭洞门虚。——画师死后,山中云雾缭绕,仿佛他已升天成仙,故云“白云深闭洞门虚”。 赏析: 此诗题王二痴白云栖图。作者在题词中首先指出石壁上洞穴的存在,然后指出这是汉代丞相的隐居之处。接着,诗中用“一自”一词来表明画师去世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