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
这首诗是明代杨士奇的《登清凉山》。 译文: 登上清凉山,攀登云雾缭绕的石阶,云和树木都是我所留恋的。 没有风,松树自己发出响声;有山涧,路疑被隔断。 这座山尚未达到最高点,只有半山腰的高度,与蒋陵山峰相当。 清澈旷远,可以眺望远方的景象,放眼望去就能看到壮丽的景色。 大江来自岷峨山脉,一条气脉贯穿,波涛汹涌。 群山像龙一样蜿蜒曲折,千里之间像屏风般排列。 环绕着城郭的是连绵不断的云霞
晚钟声从山间回荡,我循声穿岩过嶂。 重游故地二十年,依然云山未变。 登四宜堂小憩,拄杖休息。 老桂渐衰,岁月不待人强。 凭轩远望,百里湖光清旷。 晴雪覆盖陂陀,香风轻透屏障。 花影连湖光,夕阳在水面摇漾。 片刻寒烟凝聚,山峰变幻形态。 夜宿还元阁,倚枕鸟巢之上。 松涛入纸帐
【注】: 石壁插湖口,磔裂具万状。 石壁插入湖口,形状怪异且众多。 蛟龙拔古秋,阴崖閟灵藏。 传说中的龙从古老的山中出来,隐藏在阴暗的山崖之中。 乱挂猢狲藤,樵人不敢上。 树上乱挂着猴儿爬的藤条,人们都不敢上去砍树。 湖波啮山足,冲激声愈壮。 湖里的水冲击着山脚,声音更加响亮。 取径入岩腹,路危藉筇杖。 走小路进入山腹的岩石中,路上危险,依靠着筇竹杖。 放眼眺震泽,漭瀁失归向。 远望太湖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游历天池的经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山灵招我深,轻策上层阪",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被山灵深深吸引,踏上了上山路的情景。这里的"山灵"指的是山神或者大自然的力量,"深"表示深远,"轻策"表示轻松地步行。"上层阪"则表示山路在高处,暗示着诗人正在向更高的山峰迈进。 "巅顶涵清池,坎艮象成蹇",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
【解析】 此诗首联,诗人泛舟至千亩潭时即景抒情。第二、三句写泛舟所见。诗人乘扁舟泛泛清溪,夕阳渐渐淡去,平林在长空下显得格外寂静,只有一只孤雁惊飞而起。第四、五句写夜宿芦洲时所见。村外人烟稀疏,一片荒凉,诗人只好到芦洲投宿。第六、七句写遥忆忍饥之人,日晚餐杞菊的情景。 【答案】 译文:我乘扁舟来到千亩潭边,放眼四望,只见夕阳斜照在平静的树林之中,一弯残月挂在高高的空中,天空寥廓辽远,令人心旷神怡
《田家杂兴》 村墟起暝色,牛羊各来归。 田家晚炊罢,犹自开柴扉。 邻里夜相过,团坐情依依。 共夸麦苗盛,共忧桑叶稀。 儿女齐长大,所需食于衣。 地远人俗淳,言语心无机。 只谈农家事,焉知谁是非。 注释: - “村墟起暝色”:傍晚时分,村落和村庄渐渐被暮色笼罩。 - “牛羊各来归”: 牛群和羊群各自回到了各自的牧地。 - “田家晚炊罢”:晚上,农田里的农活结束了。 - “犹自开柴扉”
白云护山村,红叶隐茅屋。 门前跨板桥,户后罗修竹。 牛闲系道旁,磨痒向古木。 是时秋风高,霜重粳稻熟。 老农颜色喜,早晚食新谷。 惟苦欠文墨,举动成鄙俗。 今年幸有秋,送子入里塾。 注释: - 白云护山村:白云环绕着山村,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红叶隐茅屋:秋天的红叶点缀在茅屋上,显得格外鲜艳。 - 门前跨板桥:村口有一座横跨小溪的板桥,方便过河。 - 户后罗修竹:屋后的竹林被修剪整齐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他的诗风以深情绵邈,奇诡深奥而著称,尤其擅长七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他的作品在形式上追求新奇、雕饰,在内容上则注重现实,善于将哲理与现实紧密结合。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景阳钟歌 老龙觺 —— 指龙蟠曲于草中,形容草木茂盛。 觺 —— 古字,意为盘曲。 秋草 —— 秋天的草地。 草根 —— 指草中的根。 蟪蛄(huì gū) —— 一种短命的昆虫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和含义。整首诗以《题黄宣画鱼》为题,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画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诗句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画面的具体描述,引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我们逐句解读诗句的含义: - “黄宣画鱼得名胜国时,于今犹传画鱼障”:这句话表明黄宣的画作在历史上曾享有盛名,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 “寻尺之间分岛屿,滚滚波涛起寒涨”:描述了画面中的场景
自米堆山过钱家磡取道至渔洋湾入昙花庵作 注释:从山中走出,经过米堆山,再经过钱家磡,然后向渔洋湾行进。进入昙花庵。 译文:我走出山中,经过米堆山和钱家磡,然后向渔洋湾行进。进入昙花庵。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行走的场景,通过描写山川、道路、寺庙等,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其中,“言经上阳村”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