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棹扁舟,泛泛清溪曲。
夕阳淡平林,长空下孤惊。
村远断人烟,言就芦洲宿。
遥忆忍饥人,日晚餐杞菊。
【解析】
此诗首联,诗人泛舟至千亩潭时即景抒情。第二、三句写泛舟所见。诗人乘扁舟泛泛清溪,夕阳渐渐淡去,平林在长空下显得格外寂静,只有一只孤雁惊飞而起。第四、五句写夜宿芦洲时所见。村外人烟稀疏,一片荒凉,诗人只好到芦洲投宿。第六、七句写遥忆忍饥之人,日晚餐杞菊的情景。
【答案】
译文:我乘扁舟来到千亩潭边,放眼四望,只见夕阳斜照在平静的树林之中,一弯残月挂在高高的空中,天空寥廓辽远,令人心旷神怡,我不禁吟咏起《楚辞》中的句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船夫见我如此高兴,便领我到了芦洲上投宿。夜来风清月明,我独坐于芦苇丛中。想到远方的农民们忍受着饥饿之苦,而我却可以大吃大喝,不禁十分内疚,便取枸杞和菊花充饥。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描写作者泛舟千亩潭时所见的景色,以及所感所思。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情调凄婉动人。
首联两句“悠悠棹扁舟,泛泛清溪曲”。是说诗人乘坐扁舟,在清澈的小溪里荡漾着。“悠悠”二字,既形容舟行的轻快,又写出了游子对旅途的悠闲自得,流露出诗人内心的轻松与喜悦。“泛泛”,指水波流动的声音。“清溪”二字,写出了小溪流水淙淙,潺潺作响。“清”字给人以清新之感;“泛”字则给人以悠扬之感。
颔联“夕阳淡平林,长空下孤影”。“夕阳”二句是说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平野;一只孤独的大雁,在长空下飞过天际,消失在远方。这里以“淡”字形容落日余辉映照平林,色彩不浓,给人以淡雅宁静之感;以“孤影”来形容那只孤独的大雁,突出其形单影只、孑然一身的孤寂处境,从而衬托出诗人此时心境的凄凉和孤独。
颈联“村远断人烟,言就芦洲宿”。“村远断人烟”是说村庄远离尘世,人迹罕至,连炊烟都看不见;“言就芦洲宿”是指诗人到了一个荒僻的芦苇洲上住了下来。“断”字写出了环境的荒凉冷清;“言就”二字写出了诗人投宿时的无奈。
尾联“遥忆忍饥人,日晚餐杞菊”。“遥忆”二句是说诗人遥想那些忍饥挨饿的人们,他们日以继夜地辛勤劳作,为了生存只能将菜根、枸杞和菊花等充饥。这两句诗既是作者自省,又是对农民的同情。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幽深婉约,感情真挚深沉,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