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寿宬
【解析】 “倦来牛背卧,一觉度前冈”意为:牧童在牛背上打起盹儿睡着了,一觉过了前边的小山冈。“牛饱儿呼馁”,是说因为贪睡而耽误了喂牛,以致牛饿坏了,叫唤不止。“归来煨芋香”,是说等到回来后,闻到煮芋头散发出的香味,才知道自己已经睡了大半天。全诗以牧童为视角,写其放牧时困倦到牛背上小憩,醒来后发现忘了喂食,牛饿得直叫唤;等他赶回家,才发现自己竟然睡了这么久。 【答案】 译文: 倦来牛背卧
【注释】牧童歌:指《牧童词》,又名《乌夜啼》、《竹枝词》。分社酒:指古代乡里按地支十二生肖轮流分配的酒,即“社酒”。匕箸:古时吃饭用的匙和筷子,这里指小孩。黄犊:指小牛犊。堪:可,能。学把犁:学习耕地用犁。 【赏析】这是一首咏农村生活、反映农家乐趣的田园诗。诗人以平易浅近的语言,描绘了农村儿童的生活画面。首句写老翁分社酒,次句写小孩提匕箸,三句写小牛犊如今可以驾车,四句写明年要学耕田
【注释】1.牧童:农村中放牛或放羊的小孩。2.生来:自幼,从出生起。3.少小:年幼时期。4.耕锄:耕种田地。5.敢望:不敢奢望。6.随人角(què)挂书:指跟随别人学习,用别人的书本。7.角:通“校”,校对。8.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农村生活时所作的,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一顾。诗中通过牧童的视角,展示了农村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以及人们对自由
【注释】 牧童:指放牧儿童。荷笠,戴着斗笠。小苍头:年轻貌美的小牧童。犊裈(tún hùn):犊鼻套。乘水牛:牵着水牛。扬鞭:挥舞着马鞭。叱咤(chì zhà):大声呼喊,表示威风凛凛。陇:山坡。凭沟:倚靠沟壑。 【赏析】 此诗是一首描写牧童放牧生活的小令。全词以牧童放牛的口吻写景状物,刻画了牧童在大自然中的自由、欢快的生活情趣。 “荷笠小苍头,犊裳乘水牛。”诗人从牧童的视角来写
重阳 黄花浑似旧,白发忽惊新。 争说参军帽,谁怜处士巾。 折腰宁不辱,有酒未为贫。 绝爱南山色,相看意转真。 译文 在金秋的重阳佳节,菊花盛开,色彩依旧鲜明如旧。但是,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头发已悄然变白,如同新生的婴儿。这时,有人议论起古代士兵头上的军功冠冕,有人感叹起古代隐士身上的麻布道袍,这些服饰象征着荣誉与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然而,在世俗的眼光中,即使拥有满腹经纶却未必能获得尊重和认可
诗句原文和译文 - 诗句原文:倚阑心目净,万面一磨铜。欲画画不得,托言言更穷。阴晴山远近,日夜水西东。此意知谁会,鸥边独钓翁。 诗句译文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孤独感。 关键词解释与赏析 1. 倚阑心目净:描绘了诗人站在栏杆旁边,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清晰明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2. 万面一磨铜:通过这个比喻
注释:在溪上骑马渡水,像鸱夷一样漂浮。别管五湖的事,看那牛背的孩子。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牧童放牛时乘舟过溪的诗。诗中“隔溪”二字点明了放牛的地点;“浮去似鸱夷”写出了牛船在水面上漂流的姿态,“似”字用得非常传神;“莫话五湖事,且看牛背儿”一句既表现了放牛娃的豪迈、爽朗的性格,也暗示了牛背上有一只牛犊(即牛背儿)正悠闲自得地吃草的情景,富有生活气息。全诗语言平实自然、通俗易懂,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注释】: 前山:山的前面。 飞:飘落,落下。 暮雨:傍晚时的雨。 牛上:牛背上。 展青蓑:展开青色的斗篷。 回首:回头看。 哀音:悲哀的声音。 儿歌:小孩子们的歌谣。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牧童晚归的动人画面。诗人通过写牧童放牛归来时与牛犊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生活情趣。全诗语言平实而富有韵味,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注释: 野花插在短笠上,露水打湿了蔓草青青。不要嘲笑儿童幼稚无知,他就像人间的河鼓星一样。 赏析: 这首诗以牧童的口吻,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面,展现了儿童天真烂漫、纯洁可爱的形象。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拂石支颐久,闲心寂似初。 拂石:用手抚摸石头。支颐:即“支颐”,手托下巴的样子,指沉思。久:时间长久。 译文:用手抚摸石头,沉思许久,心中闲适宁静如同当初。 注释:拂:用手触摸;石:指溪中的石头;支颐:用手支撑着下巴,是思考的表示。 赏析: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静谧的环境中独自思考的情景,表现出他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不知浑是水,宁觉我非鱼。 译文:我似乎感觉不到我就像一条鱼一样在水中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