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棠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行具体分析,注意要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词句等进行理解。如“无成归故里,不似在他乡。”这句的意思是说没有成就,还是回到自己的故乡吧;不似他乡,指故乡。这两句是说
诗句:"二十二三年,游秦复滞燕。徒陪群彦后,自苦此生前。径折啼猿树,岩荒喷月泉。东堂曾受荐,垂白志犹坚。淅淅复栖栖,人间只自迷。终年愁远道,到老去何蹊。" 译文:二十二三年间,我在秦地辗转不得志,像燕子一样在燕地徘徊。我空有一身才华却只能在后面跟随,心中充满了痛苦,仿佛一生都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我沿着小径折回,看到了那些因秋蝉而断的树,在月光下荒凉的小溪也显得格外寂静。我曾经在东堂接受举荐
注释: 1 城中尘外住 - “城中”指城市中的住所,“尘外”表示一种超脱世俗的居住环境。这里可能意味着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与世隔绝。 2. 入望是田家 - “入望”指从住处向外望去,“田家”是指农田中的农家。这句表达了从高处眺望田野的景色。 3. 井出深山水 - “井”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井或是某个地方的标志,“山”指的是周围的自然环境,“水”则是指井中流出的水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二十二三年,游秦复滞燕。" - “二十二三”可能表示的是诗人在二、三十年代的某个时期。 - “游秦”意味着诗人曾到访秦国或与秦国有关的地方;“滞燕”则表示诗人滞留在燕地(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这两句可能是诗人回忆过去在秦地和燕地的旅行经历。 2. "徒陪群彦后,自苦此生前。" - “徒陪群彦后”意指虽然自己未能如群贤之辈般显赫一时,但仍然陪伴在他们之后。 -
淅淅复栖栖,人间只自迷。 终年愁远道,到老去何蹊。 始见红叶落,又闻黄鸟啼。 不因趋大旆,谁肯暂提携。 【注释】: 淅淅(xīxī):细雨纷飞貌。栖栖:忙碌的样子。 “终年”二句:意思是诗人一生漂泊不定,在仕途中辗转多年,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 “始见”三句:意思是诗人看到一片红色的树叶飘落下来,听到黄色的鸟儿啼叫的声音,就想起了自己曾经追求功名,却始终无法如愿的往事。 “不因”二句
孤立时全塞,求名势转难。 身多离下国,分合阻长安。 越鸟啼春早,蛮花送雨寒。 丘门沾顾重,未别欲阑干。 注释:在朝廷中孤立无援,想要建功立业却困难重重。我身处朝廷之中,却与各地的诸侯、大臣们分分合合,使得我在长安的处境十分尴尬。越鸟早早地就唱着春天的到来,而我却被南方的花送给了春雨的寒冷。家乡的门庭受到你的厚爱和关怀,但离别之时又让我感到不舍。 赏析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已是鸿来日”: - 注释:指时间已到,意味着秋天已经结束。 - 译文:已经是秋末的时节。 2. “堪惊却背秦”: - 注释:“却”表示转折,“秦”是地名,这里指的是诗人所在的地点离秦国(古代的一个强国)较远。 - 译文:令人吃惊的是,我竟然要离开秦国,前往远方。 3. “天遥三楚树”: - 注释:三楚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湖北省一带,因楚国而得名。 -
【注释】 1、邛人:指四川一带的少数民族。 2、龙州:今广西龙州县,属广西壮族自治区。 3、碧溪:指清澈见底的溪水。 4、白鸟:白色的野鸭或鹭鸶。 5、红旆(pí):红色的旗帜。 6、王租:封建时代地方长官向中央王朝缴纳的赋税。 7、政成:政令施行成功。 8、开宴:设宴招待。 9、吟:吟咏诗篇。 【赏析】 送别友人樊使君去龙州(今广西龙州县),这是一首七绝,诗人借送别之机,抒写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注释】 满县:指整个县城。 云水:云雾缭绕的山水。 何曾:不曾。 晓庭猿集惯,寒署吏衙稀:清晨庭院中常有猿猴聚集嬉戏,寒冬时官吏衙门很少见到人。 冰色封深涧:冰封的深涧。 樵声出紫微:柴火燃烧的声音从紫微宫传出。紫微宫即皇宫,位于长安城北。 迎隐者:迎接隐居之人。 依旧著山衣:仍然穿着山里的服装。 【赏析】 此诗写诗人到访周至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前四句为总括性描写,后四句是具体描绘
陈情献江西李常侍五首 童蒙即苦辛,未识杏园春。 谩倚无为日,还成不偶人。 乡程长恨远,旅梦亦愁贫。 天地虽云广,殊难寄此身。 注释: 童蒙:指年少时。苦辛:辛苦、艰难。未识:尚未知道。杏园春:春天的景色。谩倚:徒然依靠。无为日:没有作为的日子,这里比喻闲散无事的日子。还成:仍然能成为。不偶人:不成才的人。乡程:家乡的道路。长恨:长久地抱怨。旅梦:旅途中的梦。亦:也。天地:指自然界。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