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非熊
诗句释义与赏析: 第1句:成名后将归茅山酬群公见送 - 注释: 此句表达了诗人在取得成功后,准备回到家乡茅山,以答谢那些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官员们。 - 赏析: 这里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恩人的感激之情。他明白自己的成功离不开众人的支持,因此决定回报大家。 第2句:此名谁不得,人贺至公难 - 注释: “此名”指的是诗人的名字,“谁不得”表示没有谁能够不被这个名字所吸引
【注释】 关试:科举考试,应试者在考场中吟诗作文。 嘉会里:唐时京都长安的里名。 蝉:一种知了鸟,常在树上鸣叫,声音凄厉。 异乡愁:指远离家乡、在外飘泊的愁苦。 命遂:命中所安排的事。 上国:指京都长安。 吟才依树午,风已报庭秋:诗人倚着树吟咏作答,一阵风吹来,仿佛已经听到了秋天的声音。 并觉声声好,怀恩忽泪流:听着这优美的蝉声,诗人感到无比欣喜,但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家事,不觉泪流满面。 【赏析】
冬日寄蔡先辈校书京 弱冠下茅岭,中年道不行。 旧交因贵绝,新月对愁生。 旅思风飘叶,归心雁过城。 惟君知我苦,何异爨桐鸣。 注释: 1.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此时仍年少,故称“弱冠”。 2. 下茅岭:下山到茅岭去。 3. 中年道不行:中年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仕途并不顺遂。 4. 旧交:指过去的好友或熟人。 5. 贵绝:因为地位显贵而疏远。 6. 新月:指农历每月十五的月亮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表述和诗句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对照《全唐诗》的原文作出准确判断。此诗前两句写卢员外赴任,五马并驰;后两句写薛员外赴任,旌旗远扬。“德茂”“仁深”是薛员外的德性与仁爱。首联点明送别的对象,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及原因;颔联描写了送别现场的情景,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赠友人 吾友昔同道,唯予今独行。 青云期未遂,白发镊还生。 旧隐连江色,新春闻鸟声。 休明独不遇,何计可归耕。 译文: 昔日与友共勉高远理想,我如今独自踏上征途。 期盼的青云之志尚未实现,岁月催人白发又生。 昔日隐居之地依旧连着江水的颜色,新年里听到鸟儿的叫声。 在太平盛世却无法遇见知己,怎样才能回归田园生活? 注释: - 吾友昔同道:指过去我和友人志同道合。 - 唯予今独行
诗句翻译: 1. 空门临大道,师坐此中禅。 - 注释: 寺院的门(空门)正对着宽广的大道,禅师就坐在这寺院之中,进行着禅宗修行。 - 赏析: 这句描绘了寺庙与外界环境的和谐关系,通过“空门”和“大道”的对仗,表现了寺庙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反映了禅宗修行的静谧和深远。 2. 过客自生敬,焚香惟默然。 - 注释: 过往的行人看到寺院都会心生敬意,他们只是默默地烧香,没有言语。 -
注释: 1. 孤亭临峭岸,别有远泉来。 2. 山与中条合,河逢一曲回。 3. 夜声多雁过,晚色乱云开。 4. 却自求僮仆,淹留莫谩催。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首联“孤亭临峭岸,别有远泉来。”描述了平陆县亭的地理位置,孤亭矗立在陡峭的岸边,泉水从远处流来,给人一种宁静、清幽的感觉
酬陈摽评事喜及第与段何共贻 至公平得意,自喜不因媒。 ——陈摽:人名。评事:官名。 榜入金门去,名从玉案来。 ——金门:宫门的美称。玉案:皇宫的台阶。 欢情听鸟语,笑眼对花开。 ——欢情:欢乐的情感。鸟语:鸟儿鸣叫声。 若拟华筵贺,当期醉百杯。 ——华筵:豪华的酒席。 赏析: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陈摽为好友陈摽的得第而作的一首诗。全诗以“酬”字为题,赞美了陈摽的才德和成就。首句直接点明朋友的得第之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酬答朋友郑使君送他归茅山时作的一首送别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饯行诗意厚,惜别独筵重。 释义:在送别的时候,郑使君赠送的酒意很丰厚,让我深感不舍,因为这次分别意味着我将独自在宴席上度过。 2. 解缆城边柳,还舟海上峰。 释义:解开船缆,让船驶向城边的柳树;在海上的高峰上,我准备扬帆起航。 3. 饮猿当濑见,浴鸟带槎逢。 释义:在溪流中饮用的猿猴
【注】落第:科举失败。见月、看花:欣赏自然美景。笙歌满四邻:形容热闹的场面。 译文: 有情天地间,多感是诗人。 见月长怜夜,看花又惜春。 愁为终日客,闲过少年身。 寂寞正相对,笙歌满四邻。 赏析: 这是一首赠诗,写给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深怀念和赞美,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