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理解诗意,然后结合注释和题目进行赏析。 五色菊其一 前身那复是江蓠,白白红红忽满枝。 恐是韩郎工幻化,赚教陶令醉东篱。 “五色菊”是《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是一首民歌,以卷耳喻君子的美德,诗人借咏菊来比喻贤臣,抒发了对贤臣的赞美之情。 前身那复是江蓠:我从前并不是江蓠,如今却像江蓠一样地开满了花朵。江蓠,即白芷。一种香草名
王成宪府博自昆山来为予七十寿成宪时年七十八矣追数京师诗社中人惟予两人在者感刘禹锡诗因成四首其二 邺下陈思久已亡,应刘徐阮总堪伤。 注释:邺下的文人思想已经消逝,应当是刘桢、徐干和阮籍等人,他们的作品都令人感到伤心。 谁知独有安阳客,还到吴门举一觞。 注释:没想到只有我与王成宪两位老朋友还在,他来到吴门,举杯畅饮,与我共庆
【注释】 丹阳:今属江苏省。七秀峰:在江苏宜兴南,有山有水,景色优美。 【赏析】 金碧山水,指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孙思和是唐代诗人。他游过江南之后,写了一首题为《金碧山水》的诗,抒发了游览江南的喜悦心情。此诗即是其中的一篇。 首句“碧水丹山碎锦茸”,写眼前所见景色。“碧水”点明季节为春。碧水,即清澈的水,形容春水澄碧。“丹山”指红色的山,这里用来形容春日里红艳艳的花朵
【诗句翻译】 张旭的春草帖,我闻其名已久。今年到了京口才得观瞻于少傅杨公之第,天下奇迹也。杨公欲予题其后以诗,来云敝墨残毫一尺馀,老来犹得伴幽居。宋元好事者遍题将遍。当代名公可缺书余谢不敢当次其诗曰:种发萧萧七十馀,问奇还过子云居。几回欲继元和脚,阿买从来不解书。 【注释解释】 ①少傅:官名,指杨凝式。②元和:即元和四年(809年),唐穆宗年号。③阿买:这里用反语指杨凝式的字“凝式”。④问奇
【注释】: 曾访南徐孟子湾,七峰高处恣跻攀。 何当再约孙明复,遍览长江两岸山。 译文: 曾经去过南徐的孟子湾,登上了七峰的高处尽情攀登。 什么时候再邀请孙明复呢?要欣赏长江两岸的山景。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送别朋友孙思和的时候,写下的一首赠别之作。诗中通过描绘诗人与朋友的相聚、离别之情,表达了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之情。 首句“曾访南徐孟子湾,七峰高处恣跻攀”,描绘了诗人曾经访问过南徐的孟子湾
【解析】 “九日登象鼻诸岭”“重阳一日晴”是第一、二句,写登高时的景象;“携酒登高高兴发,遍摩石壁与题名”,三、四句写在石壁上题诗留名。 【答案】 译文: 秋天来临,天天都有风有雨,但我还是最喜欢重阳节这一天晴朗的天气。 我提着酒登上山去,心情非常高兴,我一边走一边看那些石头上的刻文,并在上面题写了自己的诗句。 赏析: 首句点出时间、天气,为下文登山作铺垫,也为全诗定下基调
以下是这首诗《忆秉之 其七》的逐句释义: 每到塘桥月色昏,两灯扶幼自应门。 释义:每当我来到塘桥,月色朦胧时,两个微弱的灯光照亮了门前的小径。 如今怕向西州路,舟过杨林泪暗吞。 释义:现在我害怕走向西边的路,一想到那里我就泪流满面。 接下来是诗句的译文: 每到塘桥月色昏,两灯扶幼自应门。 译文:每当我来到塘桥,月色朦胧时,两个微弱的灯光照亮了门前的小径。 如今怕向西州路,舟过杨林泪暗吞
诗句:坐看冰轮碾玉池,夜深欲去更迟迟。 译文:我静静地坐着,看着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将清澈的池水照得如白玉般晶莹剔透。夜色已深,我想要离开这里,却因为舍不得这美丽的景色而迟疑不决。 关键词解释: - 冰轮:月亮的别称。 - 玉池:清澈的水池,比喻月光下的水面。 - 夜深欲去:夜晚已经很深,作者想离开。 - 迟迟:犹豫不决,不想离去。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坐在窗边
【注释】 丹阳:今江苏镇江市。洞庭(在今湖南洞庭湖):即今湖南洞庭湖。孙思和(约公元1048~1094年):字公素,吴县人。 玉柱、金庭:都是道家语,指仙境。七十二瑶岑:山高耸入云的山峰。太湖:即太湖山,在今江苏省无锡市西南。金焦:金山西峰和南峰的简称。 【译文】 我和你相约到洞庭湖边送行,玉宇琼楼虽美难求。饱览太湖七十二座高山,归去对着金焦山作诗吟游。 【赏析】
注释: 重阳节后突然下了一场大雨,雨势迅猛向东冈而去。 萧瑟的风雨送走了重阳节,寒冷的夜晚园林里布满了霜。 咫尺之遥的老友却迟迟未来,黄花盛开又是为了谁而香。 赏析: 这是一首写秋景的诗。开头两句描写了风雨中重阳佳节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思念之情。中间两句则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对友情的珍视。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一种领悟和感慨。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