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
淸末民国初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原字长菴,改字伯潜,字伯潜,号弢菴、陶菴、橘隐,晚号听水、沧趣。 陈家累代簪缨,为榕城望族。 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 宝琛年十三岁,县学秀才,十八岁中举。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编修。 陈宝琛兄弟六人,三人进士,三人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
次韵苏盦夜直
春盛寒犹重,风多昼易阴。 任天无早暮,同物自飞沉。 地气鹃前觉,巢痕燕共寻。 炉灰浑未冷,相喻向晨心。
梁格庄会葬图为余樾园题
北风吹易水,满路白衣冠。 无垢此片土,不冰馀寸丹。 纲常终古在,风义近今难。 一诀欠临穴,频揩泪眼看。
十月初十夜鼓浪屿月中
出门伤世变,行路觉吾衰。 海月萧森夜,风林叫啸时。 潮涛生故习,陵谷后遑知? 廿载输顽石,崔嵬是旧姿。
病疟示妇
十年痁再发,无复阿爷来。 当室嗟何世,全生幸不材。 保无遗体累,忍便夙心灰? 绕榻騃儿女,焉能喻我哀?
婉女随婿入都过苏省亲送至上海
远送逾千里,风涛益汝悲。 欲归诚不易,相见定何时? 弱质殊堪念,柔肠强自持。 亦思淩勃碣,北望奈吾衰!
华严精舍
屋后即禅栖,行行涉稻畦。 水声兼梵定,山色到龛齐。 兴废僧前识,行藏佛与稽。 吾衰宁作祖,亲种两菩提。
叔毅墨樵树二石斋前漫题
石氏好兄弟,雁行来水斋。 长如拄杖立,少亦听琴偕。 离合那可料,扶携兹自佳。 维摩长一榻,风雨若为怀?
七月廿二夜听水斋对月
秋气掠孤梦,月窗蒙若烟。 潺潺无尽水,穆穆未明天。 树影森疑象,虫声悄入玄。 巡栏成独笑,非鬼亦非禅。
七月望后陪谢枚如丈山居
谢公健游者,老不坐篮舆。 危磴扶阑下,虚楼扫榻居。 闻钟思太华,观瀑忆匡庐。 昨夜峰头月,山庄照著书。
长菴,原名陈宝琛,清代诗人
淸末民国初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原字长菴,改字伯潜,字伯潜,号弢菴、陶菴、橘隐,晚号听水、沧趣。 陈家累代簪缨,为榕城望族。 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 宝琛年十三岁,县学秀才,十八岁中举。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编修。 陈宝琛兄弟六人,三人进士,三人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