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
苇湾禊集 苇湾昔重游,先雨后过晴。 重寻亦雨中,含泪花盈盈。 今来荷未出,雪尽葭始萌。 朋欢新一别,物态还迭更。 独喜八十翁,犹能守轩楹。 旧游数朝士,约略记姓名。 却怪非花时,命俦顾出城。 山春不可即,况更新堤横。 低徊壁上题,迤逦水次行。 喧寂各取适,宁复知衰荣? 将诗当禊序,俯仰谁无情? 逐句释义与注释: 苇湾昔重游,先雨后过晴。 - 苇湾:地名,可能是一个自然景观或历史地标。
这首诗是诗人在春天的崇效寺花前与朋友相聚时所作。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曾刚甫招饮崇效寺花前 - 解释:曾刚甫邀请诗人前往崇效寺饮酒赏花。 - 赏析:诗的开头直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为全诗定下了背景。 2. 春光能醉人,花气酽于酒。 - 解释:春天的美景足以让人陶醉,花儿散发出的香气比美酒还要浓烈。 - 赏析:这句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和花香之美
【注释】 入门眩丹碧,千佛阁一新:进入寺庙,眼前是一片红墙碧瓦,千佛阁焕然一新。 戒坛胜在松,贵是辽金陈:戒坛寺的景色胜过其他寺庙,因为这里有千年古松。 一松插霄立,苍黝不见鳞:一棵松树高耸入云,青翠而幽暗,连鱼鳞都不可见。 一松称卧龙,抉石根如轮:另一棵松树如同卧虎藏龙,石根像车轮一样盘踞。 孙枝亦屈铁,偃蹇不可驯:松针似铁一般坚硬弯曲,不屈服于任何风力。 其一虽空心,要与栝柏邻
这首诗是陶斋招苏轼生日,而东坡节庵新至时所作。 第一句“谪仙非谪乃其游”,意思是:贬谪的仙人其实是在游玩中被贬的。这里运用了典故,屈原被贬后写下了《离骚》,后来人们用“谪仙”来比喻才情很高的人。 第二句“坡公故是仙者流”,意思是:苏轼本来就是神仙般的人物。苏轼(苏东坡),北宋著名文人、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和医学家,被誉为“文坛巨擘”、“千古奇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苏盦招集江亭时瘦唐将假归 胜地如胜朋,习处不知宝。 一从别后忆,反覆无不好。 城隅一撮土,见我少还老。 君亦江海徒,及来共春讨。 西山为留雪,对客起画稿。 泠泠荻芽风,吹冻尽变潦。 座有思归人,庐瀑已挂抱。 何妨少濡滞,聊缓百忧捣。 他年或见怀,此会忍草草? 还寻旧酒垆,曛黑须醉倒。 注释: 苏盦招集江亭时的诗作。苏盦即苏盦主人,作者的朋友。 胜地如胜朋,习处不知宝。 胜地指风景秀丽的地方
《法源寺丁香盛开酬赵尧生》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宝琛的作品。此诗描绘了法源寺内丁香盛开的景象,通过生动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及对友人之情的珍视。 “无花常独来”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虽无花陪伴,却因丁香之海而感到愉悦的心情。这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界的独特感受力。接着,“暄风扇馨烈”至“了无一尘浼”,诗人用丰富的色彩和热烈的情感描绘了丁香花开的盛况
重游戒坛潭柘二寺得诗六首示嘿园宰平因寄堇腴 【注释】 山好半在树,树多能作岚。峰回磴随转,深翠藏龙潭。 潭小却不涸,酌之冽且甘。孤亭近阳曦,就树藉草谈。 涧石谁留题?逼视得两三。苏州与祭酒,前游曾并骖。 大梦先我醒,笑我还朝簪。我心似潭水,世味孰足贪? 卒业幸放归,听泉终一庵。二子实闻此,山灵为之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重游戒坛潭柘时写的一组诗,共六首。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松庵》。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二月二日温毅夫御史招同访松旧慈仁寺 这是第一句,描绘了诗人在二月二日被温毅夫御史邀请去拜访曾经的慈仁寺。 街西三寺无一存,慈仁独以松留痕。 这是第二句,描述了现在只剩下一个慈仁寺,只有那里的松树留下了痕迹。 双松成三久代嬗,望古销尽渔洋魂。 这是第三句和第四句,描述了两棵松树已经形成了三棵,它们经历了很久的时间
第一首 诗句: 晓寻观音洞,乃登极乐峰。 - 注释: 早上前往寻找观音的洞穴,随后登上了最高的地方,即极乐峰。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作者早晨去往观音洞的情景,以及随后攀登至极乐峰的经历。"晓寻"表明了这是一个清晨的活动,而"乃登"则显示了作者对攀登极乐峰的渴望和决心。 第二首 诗句: 洞深未穷底,峰峻凌空蒙。 - 注释: 山洞深邃,无法探寻到尽头;山峰高耸,仿佛云雾缭绕。 - 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写游山寺的七绝。诗中描写了花朝时节,在西山游览的情景。首句以“无一花”三字起头,点明题意,既突出了“花之寺”的特点,也表明了作者对这种寺庙的偏爱。第二句写寺内的和尚们已经离去,只留下空荡荡的佛室和僧舍,这更增添了山寺的静谧气氛。第三句紧承上一句,写出了“花之寺”幽僻的环境:没有城郭、没有喧嚣,只有那西山青翠而入迷,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第四句进一步描绘了山寺的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