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好半在树,树多能作岚。峰回磴随转,深翠藏龙潭。
潭小却不涸,酌之冽且甘。孤亭近阳曦,就树藉草谈。
涧石谁留题?逼视得两三。苏州与祭酒,前游曾并骖。
大梦先我醒,笑我还朝簪。我心似潭水,世味孰足贪?
卒业幸放归,听泉终一庵。二子实闻此,山灵为之监。
诗成急寄似,黄髯洞庭南。
重游戒坛潭柘二寺得诗六首示嘿园宰平因寄堇腴
【注释】 山好半在树,树多能作岚。峰回磴随转,深翠藏龙潭。
潭小却不涸,酌之冽且甘。孤亭近阳曦,就树藉草谈。
涧石谁留题?逼视得两三。苏州与祭酒,前游曾并骖。
大梦先我醒,笑我还朝簪。我心似潭水,世味孰足贪?
卒业幸放归,听泉终一庵。二子实闻此,山灵为之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重游戒坛潭柘时写的一组诗,共六首。这是其中的第六首。这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是作者游览戒坛和潭柘二寺后即兴创作的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山好半在树,树多能作岚。”意思是说,山之美大半在于树木,而树木之多又能使山林间云雾缭绕、变幻莫测。这里,用了一个“好”字来概括山的特点,一个“多”字来说明树林的繁茂,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
“峰回磴随转,深翠藏龙潭。”意思是说,山路盘旋曲折,登上山顶,可以见到深绿的丛林掩映着一条清澈见底的龙潭。这一句进一步渲染出山中清幽的环境气氛,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潭小却不涸,酌之冽且甘。”这两句是说,虽然潭水的容量不大,但却永不枯竭;而且喝上几口,就觉得清凉爽口。这句诗通过赞美潭水之清甜,进一步突出了潭的幽静秀美。
“孤亭近阳曦,就树藉草谈。”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有一处孤亭靠近朝阳的光线,可以在树下铺开草垫坐着聊天。这里的孤亭和草垫都是诗人为游客设置的休息场所,体现了他对游客的关心体贴。
最后两句是:“涧石谁留题?逼视得两三。”意思是说,涧边的石头上留有多少古人的题诗呢?走近仔细一看,发现只有两三块。这两句既点出了诗人游览的目的——欣赏古人留下的诗词作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诗词作品的珍视之感。
“苏州与祭酒,前游曾并骖。”这一句是说,苏州和当时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或副市长)曾经一起乘车出游。这里可能是在回忆过去的一些往事。
“大梦先我醒,笑我还朝簪。”意思是说,我现在终于从梦中醒来,回想起过去那些荒唐可笑的事情,真是令人好笑。这里可能是在表达一种感慨之情。
“我心似潭水,世味孰足贪?”意思是说,我的心像潭水一样宁静,世上的名利又有什么值得去追求的呢?这一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看淡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最后两句是:“卒业幸放归,听泉终一庵。”意思是说,终于完成了学业,可以回家去了。在听泉庵里度过余生也是不错的。这两句是说,诗人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