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
这首诗是作者为谢丈所写的一首酬赠之作。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的含义: 1. “悠悠七十年前事,蠹迹纵横墨彩新。” - 这句诗表达了时间流转的感慨,同时也描绘了一幅历史的画面,旧时的印记与新的笔墨交织在一起。 2. “满腹深醇经术气,一时殷阜太平春。” - 这里描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识,以及国家在那个时代的繁荣景象,仿佛春天般的生机勃勃。 3. “流风邹鲁无馀地,绝学匡刘更几人?” -
解析: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钱澄之所作的《广州杂诗·其二》。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其译文和赏析。 1. 诗句解读: - 满岁平亭有颂声,西江万目属韦平。 这句诗表达了在过去一年中,诗人在广州的某个地方(可能是一个官署或亭子)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这引起了西江地区众人的关注,他们一致认为这个人是韦平。这里的“颂声”指的是赞美的声音,而“平亭”可能是指一个公共集会的场所,人们在此聚集讨论问题。 -
石门侧有松若偻拔于风画以存之题曰石门松影 注释:石门边有棵松树,它就像老人弯腰驼背一样被风吹着。用画来保存它的形态,题名叫“石门松影”。 译文:石门边有一棵如老人弯腰驼背般被风吹着的松树,我用画来保存它的形态,题名叫“石门松影”。 赏析:此诗是诗人对石门边的松树的赞美。他不仅描绘了松树的形态,还通过写真的方式来保存它的形象。这种手法使得松树的形象更加生动,也更具有感染力。 含叹山阿与写真
诗句原文: 二卵三言失此才,酒欢几日倏成哀。 风波舟楫愁无那,却渡珠江掩袂来。 注释: 1. “二卵三言”:这里指诗人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 2. “失此才”:意思是失去了自己的才华。 3. “酒欢”:饮酒时的快乐或兴奋。 4. “倏成哀”:快乐瞬间变成悲哀。 5. “波风波”:形容海上的风浪很大,也比喻困难、挫折等。 6. “舟楫”:船只和船桨。 7
注释: 既秋愿夏又经时,岭海衣冠已似棋。 使者欲行吾再至,嘉鱼下酒话官仪。 既秋愿夏:指岭南的秋天已经结束,夏天即将来临。 岭海衣冠已似棋:岭南的官吏和百姓像棋局一样,黑白分明,秩序井然。 使者欲行吾再至,嘉鱼下酒话官仪:使者即将离去,我还要留在这里,用嘉鱼下酒来谈论朝廷的礼仪制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广州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官场生活的感悟。 首句“既秋愿夏又经时”
一年最可人心目,幼绿秧针乳鸭黄。 着意相看能几日,小窗犹及好风光。 注释: - “一年最可心目”中“心目”指的是内心深处的欣赏和喜悦。 - “幼绿秧针乳鸭黄”形容春天秧苗嫩绿色和鸭子黄色的美丽景色。 - “着意相看能几日”表示作者想要长时间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 “小窗犹及好风光”意味着在有限的空间内也能享受到美丽的风景。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春日里大自然的美景
以下是对《半旬凉吹换炎曦,地缩天移不自知》逐句的释义、译文、关键词注释以及赏析: 1. 诗句释义: - 半旬凉吹换炎曦:描述了半个时辰后,凉爽的风吹拂,天气由炎热转为凉爽。 - 地缩天移不自知:暗示着人们无法察觉天地间的变化。 2. 译文: - 半个时辰之后,清凉的风带来了炎热的天气转变。 - 人们未能察觉到天地之间的微妙变化。 3. 关键词注释: - 半旬:半个月的时间。 - 凉吹
【注释】 息力杂诗 其三:息力,即“悉利”,梵语Sīlī的译音。印度马来语对音为Siri或Sila(意为“小国”)。班兰,梵语Panānas的异译。这里指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等国。 老懒无心知四国:指作者自感年事已高,心力衰竭,无力再学外域文化。 况能从汝学咿嚘:指作者自己虽身处东方文化圈内,仍觉得难以掌握西方文化的精髓。 【赏析】 此诗是郑振铎在1935年写的一首《悉利杂诗》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仔细阅读全诗,把握其情感基调;理解诗句的意思及表达的意象,分析诗句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最后结合注释和参考答案进行赏析。 “海外分无徐福岛”,是说海外没有徐福之岛(徐福求仙的地方)。“盛时犹说郑和舟”,意思是说当年航海的壮举,至今还在人们口中流传着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解歌黄鸟真明哲”意思是说:懂得了黄莺啼鸣的道理,就真正聪明智慧了
【注释】 息力:休息。杂诗:诗歌,这里指小令。其二:第二首。日日从人冷水浇,寸丹馀热那能消?笕泉:即“剑泉”,在浙江天台山石梁上,泉水甘冽。偏近:恰巧靠近。征夫:远征的士卒。枕:枕头。无雨无风响彻宵:没有风雨声也传到半夜。 【赏析】 这是一首咏剑泉的小诗。剑泉位于天台县的赤城山中,相传晋代道士许逊在这里炼丹时,用剑割开岩石取水,后来就形成了这股清流。诗中以剑泉的清凉来比喻诗人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