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南英
【注释】 1.丁酉、戊戌:光绪二十三年(1897)至二十四年(1898)。 2.竹林张祖饯:指友人送别。 3.苔岑共:指同游的友人。 4.浮云闲似我,小雨苦留人:以浮云和小雨喻离别之情。 5.报道:告知,通知。 6.行期:出发日期。改:改变,变动。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友人家中设席饯别时写的。诗人用典贴切自然,情景交融。 诗的前两句写竹林中送别的盛况。“竹林张祖饯”,即在竹林中设宴送别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四 (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 解释: 1. 岂特宗潢谊:不仅仅是因为宗族间的情谊。 2. 尤深翰墨缘:更加深了与文字和书法的缘分。 3. 骐骝嘶冀北:骏马在冀北嘶叫,比喻才华出众的人。 4. 鸾鹤下芝田:鸾鸟和仙鹤降落在花园里。 5. 晶榻留花气:明亮的床铺上留下了花香。 6. 银铛沸茗烟:银色的锅子煮着茶水,热气腾腾。 7. 归来清不寐:晚上回来后感到清醒。
秋河再宴也是园倒叠前韵 其三 (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 风景重阳近,楼头望故乡! 冷蝉终乏韵,断雁恨分行。 绿竹留高节,黄花爱晚香。 羡君风雅士,不比世炎凉。 注释:秋天的景色和节日相近,我登上高楼眺望我的故乡! 秋天的蝉声已经没有了韵味,像断线的大雁一样悲鸣。 高大挺拔的竹子象征着坚韧不屈的品格,菊花则象征着它那不畏严寒的香气。 我真羡慕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他们不会受到世俗名利的影响
【注释】 夜坐:诗人在深夜时分,独自坐在书房里读书写作。 槐叶萧萧下,西风屋上行。 诗句释义:槐树叶纷纷飘落,西风吹过窗户,轻轻摇曳。 译文:槐树的叶子纷纷落下,凉爽的西风拂过窗户,轻轻摇曳。 赏析:诗人通过描写窗外的景象,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忧虑和不安。 一灯摇鬼影,四壁噤虫声。 诗句释义:只有一盏微弱的灯光在晃动,四周墙壁上的虫子叫声却十分安静。 译文
注释: 1. 入境宜从俗,随缘到上方: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遵循当地的习俗,顺其自然地到达高处。 2. 钟声度隔海,殿角挂斜阳:钟声穿过海水,照射在殿堂的角落上。 3. 偏袒僧人服,蓬头蛮女妆:穿着僧人的衣服,梳着头发像蛮族女子一样。 4. 讹传拜三宝,丈六大空王:有人误传要拜佛、拜僧、拜道,其实丈六是佛的形象,大空王是佛教中的一种尊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暹罗佛寺的画面
诗句释义与赏析 秋光还未老,度腊复迎年。 释义: 秋天的景色尚未凋零,转眼间又迎来了新年。这里的“秋光”指秋天的景色,“老”表示尚在;“度腊”是农历新年的前夕,“迎年”则是指迎接新春的到来。 风骨寒逾瘦,霜花傲亦圆。 释义: 秋风劲吹,草木萧瑟,其枝干显得更加纤细而冷峻(“风骨寒逾瘦”);但即便是这样,霜打的花朵依然昂首挺立,显示出一种不屈不挠的坚韧(“霜花傲亦圆”)。 冷魂三径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也是园即席留别 其二’的诗句”,然后把握全诗的主要内容,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现的思想情感等,最后点出诗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巧妙之处即可。 【答案】 (1)聚散原无定,相看唤奈何。——相聚时难分难舍,分别时又无可奈何。 聚散:指别离。 (2)酒因衰病减,诗为别离多
【注释】 重过桃都:又经过桃花源。家子荣、子明昆季:指作者的侄子辈。伯歌还季舞,一室喜相将:意思是说伯乐(即作者)在唱歌跳舞,全家人都欢聚一堂。座有诗书气,人为族党光:意味着家中充满了学问气息,使家族声名显赫。荆花重老荫,兰草发奇香:意为荆树的花瓣和兰花散发的香气令人陶醉。我亦有兄弟,天涯各一方:意思是我也有许多兄弟,我们天各一方,不能在一起。 【赏析】
【注】重过桃都:再次经过桃花盛开的地方。家子荣子:指李荣,作者的侄子。昆季:兄弟。庚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即公元1900年。 【赏析】 此诗作于庚子年(1900)春初,诗人重游旧地,见物思人,怀念侄儿李荣,遂写下此诗赠给他。 起句“认得桃都路”,诗人由桃都而忆及故乡,这是诗的首联,写诗人对桃都的熟悉和亲切感。次句“桃花夹岸开”,是写诗人在桃都的所见,以桃花喻春光
【注释】 方饭亭:旧时学宫或文庙中的一座楼,供学者进餐、祭祀。文山先生:指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履善,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抗元名臣,民族英雄。遗像:遗像是指已经故去的人的画像。 【赏析】 这是作者于庚子年(光绪二十六年)重游杭州西湖孤山上的方饭亭时所作。诗以“再登方饭亭拜文山先生遗像”为题,表现了作者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仰慕之情。全诗四句一韵,平仄相间,读来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