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达
【注释】: 约陆菊裳同年游虎邱欲雪不果菊以诗代简次韵答之二首其二遥天擘云絮,终朝息尘虑。山头冻杀雀,梦魂自来去。 遥:远。指天空。擘云絮:把白云撕成细絮。 终朝:终日。 梦魂:梦中的形体、灵魂。 “山头”句:指山中的鸟雀因寒冷而死了,诗人梦中魂魄自由自在地来往。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作于清道光三年(1823)冬。当时陆廷椿在苏州任上,与同乡吴县人徐星阶交好。徐是清代著名诗人和画家
【注释】 漫相禅:随意地参禅。 桃花仍故颜:桃花仍旧保持原来的容颜。 遗民数行泪:遗民们泪流满面。 随浪到人间:像波浪一般随着水流来到人间。 【赏析】: 此诗是魏晋时期的一首咏史怀古诗。首句“魏晋漫相禅”,说明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正处在魏晋时期,而当时正是玄风大畅、佛道盛行之际。次句“桃花仍故颜”,以桃花自比,暗喻自己虽身处于动乱的魏晋时代,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对清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晓凉二首 其一 露草有生意,风花含静姿。 晓庭人不见,独立看多时。 注释: 1. 露草:早晨的露水覆盖的草。 2. 生意:生机勃勃的样子。 3. 风花:风吹过的花。 4. 含静姿:带着安静的姿态。 5. 晓庭:清晨的庭院。 6. 独立:独自站立。 7. 看多时:看了很久。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第一首。诗中描绘了一幅清晨的宁静景象
【注释】 长亭:古代设在路旁的亭,供送别时暂歇和饯行之用。分湖:指太湖中洞庭山南侧的东林寺前一带湖水,是苏州名胜。暝(míng):昏暗。 【赏析】 《全唐诗》录此诗,题作“送许盥孚还吴”,当为作者在吴地送友人归乡时所作。首句“相送情何极”写诗人对远行的友人深情厚意难以尽述,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了诗人送友之情的真挚深厚。次句“长亭更短亭”,承首句而来,说在长亭之外又设短亭以送,说明诗人送友之殷切
【注释】 洞庭秋思:指《离骚》中的《九歌·湘夫人》。木叶已萧瑟,灵均去国年。芳馨化萧艾,摇落大招篇。 “木叶”句——诗人看到秋天树木凋零的景象,联想到屈原的遭遇。 “芳馨”句——屈原被放逐时,他的芬芳之香也化作了蒿草和艾草。 “摇落”句——比喻屈原辞官而去。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首联写秋深树叶凋零,诗人想到屈原遭贬,不禁感慨万千。颔联以物为喻,暗指屈原被放逐
【注释】 楼高见日晚:指诗人的高楼之顶能望见落日。 随遇寄心赏:随着自己的处境,寄情于所欣赏之处。 凭谁笑坎坷:任凭谁能笑我一生坎坷不平? 【赏析】 首句“楼高见日晚”,写登高所见,以景起兴。楼高,即诗题中的“高阁”,也暗示着诗人仕途的坎坷、心情的抑郁;见晚,则点明时已入秋,天气转凉。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含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慨和复杂心境。次句“雨后得秋多”,是说雨过天晴,秋风萧瑟
【注释】滔滔:水流声。逝:流逝。江潭:泛指江湖。草木深:草深水密,指隐居之地。自怜:自伤、自悔。忧国:忧虑国家。泪:眼泪。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心:思想、志向。 【赏析】《志感》这首诗作于元代至正年间,诗人当时年近花甲,在江南一带漫游为生活所迫而流落江湖,他目睹了社会动乱的惨景,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反映自己身世和遭遇的诗篇。首句写孟夏时节,江河浩荡,流水潺潺,江潭里草木葱茏,一片苍郁
【注释】 1. 女弟:对妹妹的敬称。 2. 章兰修:作者的字。 3. 哀辞三首:这是作者写给亡妹章兰修的祭文。 4. 其一:第一首。 天地一何隘:天地是多么狭小啊! 君生胡不辰:你怎么生来这么命不好呢? 朝设两楹奠,夕与泥土亲:早上你被安放在两柱间的灵床上,晚上就和泥土混为一谈。 茫茫大暮中,千载永弗晨:漫漫长夜之中,千载光阴永不复始。 昔为掌中珠,今为泉下尘:从前是掌上明珠,现在却成了地下尘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按照“手法+效果+情感”或“内容+艺术特色+情感”来组织答案。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分析其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的情感。此诗以景结情,全诗意境清雅,用词简洁,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答案】 译文:我惊讶地听说,时鸟在春天里变了模样,它落在了南枝上那闲散的柳枝间。恍惚记得昨夜我在梦中寻找它
《梅花二首》其一赏析 欣赏古诗中自然之美与生命顽强 1. 诗句原文 娟娟霜月弄寒姿,点破春光上北枝。 曾是野桥风色冷,灯花催过上元时。 译文及注释 2. 诗意解析 - 诗句一:描绘了梅花在冬日里傲骨的形态和其对春天的点缀作用。 - 诗句二:通过“曾是”一词表达了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景象之间的对比,以及时间的流逝。 3. 艺术特色分析 - 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梅花的高洁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