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启旭
诗句原文 突兀城闉起画楼,西风凭眺一增忧。 三湘百粤多烽火,辛苦专征尽列侯。 注释与赏析: 1. 突兀城闉起画楼:“突兀”形容建筑高耸入云,突出于城市中,“城闉”指的是城墙和城基,这里指代的是赣州城。诗人以“突兀”描绘出赣州城的雄伟景象,而“起画楼”则形象地展现了城上高楼的壮观。这里的“画楼”,不仅仅是建筑物的描写,更蕴含着诗人对这座城市文化氛围的赞美。 2. 西风凭眺一增忧
注释: - 1. 春夜雨后同宋牧仲刘山蔚小饮士旦谈黄山之胜出纪游诗共读之即席有作用范石湖登姑苏台避暑韵(今春胜事赊,三已欣逢闰) - 注释:今天春天的好事很多,我已经度过了三个闰年。 - 赏析:诗人在春夜雨后与好友宋牧仲、刘山蔚一起小饮庆祝,讨论了关于黄山的美景和游记诗的创作。 - 2. 霜台鼓角闲,莲幕宾僚进(高馆玉琴横,芳筵银蜡烬) - 注释:寒风中,战马的号角声变得安静,宴会开始
下面是为您生成的诗句、译文、关键词注释以及赏析: ```plaintext 虔州杂诗用子瞻八境台韵八首 其六 吴楚关山暮霭中,一行烟艓破冥蒙。 销魂怕及宾鸿候,风雨驱人五岭东。 ``` 译文:在吴楚之地的关山上,暮色中的云烟弥漫;一只渔船划过天际,打破了这片昏暗的景象。我最怕看到归巢的雁群,它们在风雨中挣扎着飞往南方。 注释: 1. 虔州:一个地名,位于中国江西省东南部
《虔州杂诗用子瞻八境台韵八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袁启旭所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了一幅神秘而美妙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融为一体。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 “何处渔竿钓月还”:描述了一个人在何处使用渔竿来钓鱼,同时月光也显得格外美丽。这里的“月还”可能指的是月亮从东边升起,又回到了西边。 - “东来烟水上衣寒”:这里的“烟水”可能指的是江水或湖面,暗示着天气的寒冷
诗句原文: 百战经过剩此台,秋风吹动木兰开。 孤云明灭双江外,莫遣新愁到草莱。 注释: - 百战经过:经历无数次的战斗。 - 剩此台:只剩下这座台。 - 秋风吹:秋天的风。 - 木兰:这里指的是木兰花,一种植物。 - 双江:两条江河。 - 莫遣:不要让。 - 新愁:新的忧愁。 - 草莱:野草和荒地。 译文: 这座经历过无数次战斗的台,如今只剩下它孤独地伫立。秋风轻轻吹过
虔州杂诗用子瞻八境台韵八首 其五 独客斋心似老禅,乱山秋水坐苍然。 登临且酌他乡酒,爱有橙香入座先。 注释: 1. 虔州:指江西省赣州市。 2. 斋心:意为净化心灵,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3. 老禅:指的是佛教中的禅宗修行者,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悟性。 4. 乱山:这里形容山林的凌乱无序,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 5. 秋水:泛指秋天的河流、湖泊等水域,常常用来描绘秋天的景色。 6. 苍然
诗句输出:十八滩头蔓草堆,疏林破屋晚烟开。谁家解唱边庭曲,玉篴风中过枕来。 译文:在十八滩的尽头,长满了青草,周围是稀疏的树林和破旧的小屋,黄昏时烟雾弥漫。谁能唱出那些关于边塞的歌曲,就像玉笛在风中轻轻飘荡,伴随着我的枕头入眠。 注释解释: - 十八滩头蔓草堆:指的是十八滩口的草地,长满了草。 - 疏林破屋晚烟开:描述傍晚时分,稀疏的树林中,破旧的房屋被烟雾笼罩的景象。 - 谁家解唱边庭曲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第一句:“深松掩映夕阳明”,描绘了深林中,夕阳余晖被层层叠叠的松树枝叶映衬得明亮而辉煌。 - 第二句:“乱罢山川似梦醒”,暗示着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混乱的景色变得宁静和谐,宛如一场美梦醒来一般。 - 第三句:“一自眉山人去后,江声冷落到旗亭”,表达了自从苏轼离世后,家乡的河流声音变得凄凉冷清,仿佛连旗帜飘扬的地方都失去了往日的热闹。
【注释】循:沿着;烟霞洞:山间洞穴,传说中神仙往来的地方;亭午:中午。 译文:沿着烟雾缭绕的山涧小径下岭到石屋洞。 早晨起来穿过乱山,中午在田间休息。 山岩高处哀猿啼叫,树密春禽隐藏其中。 交藤的小路上渐渐开路,只有鹤儿缓缓引路。 石洞口深闭着玄冥,巨大的灵神吝惜真境。 这山道是什么时候开凿的?潜龙遁走到了何处? 海气通到平远处,寒烟封锁在深处。 这里没有一壑雕刻,有险仄的孤岭。 仙室越阴凉
注释:在虔州杂诗中,我用苏轼八境台的韵脚写了八首诗,其中的第八首是这样的:“回冈雉堞吐参差,石径荒凉野老知。昨日使君天上至,醉扪高壁共题诗。”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古朴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通过对回冈、雉堞、石径等元素的细腻描绘,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宁静又庄重的氛围。同时,通过对野老、使君等人的描写,也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