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广闻
这首诗是一首禅门公案故事诗。全诗共十八句,依次讲述了两个禅宗公案的故事: 第一句:“德山但知草偃风行,不觉通身泥水。” 注释:此语出自唐代禅宗大师德山宣鉴的一则公案故事。德山宣鉴禅师(709—774)为临济宗曹洞宗祖师,号药山。他曾经在丛林中行走,看到一棵枯树,便问弟子:“这棵树为何如此瘦弱?”弟子回答:“因为风吹动它时,树枝摇曳,所以看起来很瘦弱。”德山宣鉴禅师听后微微一笑,说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四十》是宋朝诗人释广闻的作品,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1. 佛子住此地: - 佛子:对佛教徒的称呼,指那些信仰佛教的人。 - 住:居住、停留。 - 此地:这里指的是佛教修行的场所,如寺庙、禅堂等。 - 佛子住此地:意味着佛弟子们在这里居住和修行,寻求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2. 踏著依前不相似: - 踏著:行走、踩踏。 - 依前:之前、以前。 - 不相似:不同寻常、与众不同。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描述了一幅生动的画卷:一个僧人站在山顶上,手中拿着一盏灯,照亮了整个山谷。他脚下的雪像活蛇一样滑腻,而他脚下的山石又像一条大鱼横在中间。 译文: 分圆照灯,下炎天雪,活弄南山鳖鼻蛇。 验尽英灵,提得藕丝牵玉象,不存途辙。 只么横身异类行,踏断石桥成两截。 注释: 1. 分圆照灯:形容僧人手中的灯笼如同月亮一般明亮。 2. 下炎天雪:形容山谷中的雪如同太阳下的火一样炙热。
释义: 八月十五日,在人间度过的第十五天。洞山这一天离开了查渡。 棒头上敲出的玉麒麟,江西湖南便与这有关。 径山闹市中扬起砖块,谁又能知道现在的人不如古人。 赏析: 这首偈颂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曹洞宗创始人曹山本寂禅师的诗作。这首诗表达了曹洞宗对禅宗教义和修行方法的重视。 第一句“人间八月二十五”,描述了诗人离开人间的时间和地点。这里的“人间”指的是人世间,而“八月二十五”则可能是诗人离开的那一天
溪上烟波远,壶中日月长。 谁知冷灰里,九转透瓶香。 注释:在溪水之上,烟雾弥漫,水波遥远;在壶中,日月如常,光阴漫长。谁能知道在这冷灰之中,蕴藏着九转的香气,穿透了壶身。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天津桥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心中生出许多感慨的画面。诗人用“溪上烟波远,壶中日月长”来表达时光飞逝的感叹,而“谁知冷灰里,九转透瓶香”则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看锢■,著生铁。 “看锢■”是说看管“■”,也就是指看守犯人;“著生铁”是指用铁钉钉牢或把犯人钉上十字架。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狱卒看守着囚犯,就像要把囚犯钉在十字架上一样。 因甚云门心肝五脏,被者僧一搂搂尽? “因甚”在这里表示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这样做;“云门”是佛教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佛陀所教导的修行方法;“心肝五脏”是指人的心脏和肝脏等重要的器官;“被者僧”是指被钉刑具的囚犯
注释:用蜡人作为检验,病翼的鸟儿栖息在芦苇中。用铁弹子作为检验,困顿的鱼儿停在水草丛生的地方。径山不这样认为,一箭射出就能同时打中两只雕。 赏析:这是一首以物喻理的诗作。全诗通过“蜡人”“铁弹子”等物的比喻说明,事物的本质往往不是外表所能决定的。诗中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偈颂十八首 其四》是一首宋代的诗作,作者是释广闻。此诗描绘了者里是吾父翁券内事,纵横杀活,妙在不传的景象,以及赵州亲见老南泉的情况。下面将从诗句、译文、注释和赏析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解析: 1. 诗句原文: 者里是吾父翁券内事,纵横杀活,妙在不传。 赵州亲见老南泉。 2. 译文: 这里藏着我祖父翁卷的秘事,他纵横捭阖,生死之间变化莫测,其奥妙之处在于这些秘密并未被传承出去。
【注释】落赖家风:出自《论语·子路》:“吾闻贫者,士之常也;死者,贤者之常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重举:再次提起。草本多同:草木繁茂。 西天此土:指中国。 白话翻译: 今日我们重提家风,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草木繁盛,与西方的国土并无太大差别。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诗歌。诗中表达了对家庭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珍视与传承。诗人以“落赖家风”开头
天生有大福德人,与佛同时同现瑞。 是知心与佛心同,母仪天下同化育。 注释:天生的这个人有极大的福德,他与佛在同一时间显现吉祥之兆。 这是说,这个人的心和佛的心是一样的,他的母亲能够像天地一样养育天下苍生。 如春及物春无迹,如月印水月无痕。 天人中来道机熟,应身摩耶显慈力。 与天同寿福元元,万年密赞无为治。 山林演此无为法,是亦名为报恩者。 注释:春天到来时,万物都在生长,春天的痕迹就像没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