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广闻
行素长老请自赞 无狮子教儿之诀,无老猫上树之机 没有传授给儿子如何成为狮子的本领,也没有教会孙子攀爬的技巧。 世无所容其拙,人或见谓之慈 世间没有人能接受他的笨拙,有人却把他看作仁慈的父亲。 知之已熟,画出何为 了解得已经非常熟练了,又何必去画呢? 后三十年飏在𡏖𡒁堆头,便令无光怪发现,未免起傍观按剑之疑。 这些画作悬挂在架子上,就一定会有奇异怪异的东西出现,这难免会引起旁观的人拔剑相向
【译文】 睡觉时互相枕着,醒来后互相嘲讽。 笑中有刀,处处都是奸计。 看人的脸色,宁可像老虎那样黑。 【注释】 ①四睡图赞: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窦娥临死前唱到:“我本是白杨树裹身披的絮,不是你家驴皮袋里生的孩子。”这里借用来比喻。 ②递相枕藉:相互依偎在一起,形容彼此之间关系亲密无间。 ③醒后互相热谩:醒来后相互嘲讽。 ④笑中有刃:指笑中有杀气。 ⑤用处多奸:处处都是奸诈。
诗句释义 1. 酒台盘上,和声突出。 - 酒台盘:指的是酒宴或宴会中摆放着的托盘。 - 和声突出:形容声音和谐悦耳,非常突出。 2. 钓螺江畔,捞摝得底。 - 钓螺:钓鱼时用的一种工具,形状像螺旋。 - 捞摝得底:形容在江边用这种工具钓到了很多鱼。这里的“得底”可能是指成功捕获了目标鱼类,而“底”可能是对目标鱼种的描述。 3. 是则是以虾为目,不妨用活底祖师意。 - 虾为目
注释: 船子和尚赞:这是一首赞美船子和尚的诗。 桡(ráo):船桨。 打著打不著:形容船桨虽然用力划动,却始终无法达到目的地。 至今华亭上,犹更风波恶:直到现在,在华亭这个地方,依然有恶劣的风波。 华亭:今上海松江县华亭镇,古称“吴淞”,是吴淞江入长江处,水势险恶。 赏析: 这首诗是船子和尚对船子的赞美之作。船子和尚是唐代的一位禅宗大师,他的禅风独特,主张“一念不生即遍法界”等思想
【注释】 1. 大道:指大道寺(在洛阳)。 2. 浴湫图:佛教语。指佛菩萨像。 3. 腥风怒涛中:形容大风吹卷着汹涌澎湃的海浪,声势很大。 4. 信手拿得起:比喻佛菩萨像很易取来。 5. 触拨:用手触动。 6. 老慈明:即老和尚。 7. 撺:扔出。 8. 拄杖子:拄杖。 【赏析】 此诗为赞颂道光皇帝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大道浴湫图”,赞道光皇帝功德广大,如浴水之深;次句“腥风怒涛中”
牧长老以其师立庵像请赞 不禀释迦文, 不传佛教经文。 踏翻华藏界。 踏破华藏世界。 由天台南觉城东, 从南方的天台山到东边的常州市。 提苏州有常州有。 在苏州市里有常州。 立委羽重关, 建立坚固的关隘。 扎洪塘硬寨。 在洪泽湖畔建起了坚固的堡垒。 如是三十年, 这样坚持三十年。 起妙喜正派, 开创了妙喜宗派的正统教义。 若言老子见青山, 如果说老子看见了青翠的山峦。 行人更在青山外,
观音赞 大士真慈念群生,有如慈母忆其子。 尽尘毛刹世界海,一一具此一念中。 惟此一念不退转,如子得母亦复然。 眼声耳色互三昧,情与无情同证入。 有能不作实证想,当知此相亦非实。 忽若子母不相知,大士实相常现前。 注释: - 大士:指观音菩萨。 - 慈念群生:菩萨对众生的慈爱。 - 慈母忆其子:比喻菩萨像母亲一样爱护众生,关心他们的安危。 - 尘毛刹世界海:佛教用语,形容宇宙的广大无边
【译文】 牙关咬定,行又行不上。 布袋紧靠,放又放不下。 知道那里,有甚兜率内院底。 十字街头,辽天索价。 【注释】 布袋:指布袋和尚,又称“云门寺沙弥”。 赞:佛教中的一种唱词,用来颂扬佛法和修行者。 牙关咬定:形容坚定的意志,咬紧牙关,表示决心。 行又行不上:行走又走不动了,形容非常困难。 布袋紧靠:指布袋和尚的布袋紧紧贴在身上。 放不下:比喻无法放下或解脱。 知他里许
猪头和尚赞 目前机,背后底。 为复神通,为复游戏。 直令换尽人眼睛,亦与悬羊卖狗而并案耳。 注释: 1. 当前的机会或情况,以及它背后的真相。 2. 为了得到神通或者是为了娱乐自己。 3. 这直接导致人们失去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力,就像悬挂着的羊和狗一样被混淆在一起。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通过对猪头和尚的行为描述,揭露了一些人的贪婪和愚昧。 “目前机”指的是眼前的机会或者情况
这首诗是一首禅门公案故事诗。全诗共十八句,依次讲述了两个禅宗公案的故事: 第一句:“德山但知草偃风行,不觉通身泥水。” 注释:此语出自唐代禅宗大师德山宣鉴的一则公案故事。德山宣鉴禅师(709—774)为临济宗曹洞宗祖师,号药山。他曾经在丛林中行走,看到一棵枯树,便问弟子:“这棵树为何如此瘦弱?”弟子回答:“因为风吹动它时,树枝摇曳,所以看起来很瘦弱。”德山宣鉴禅师听后微微一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