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手法及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关键语句,然后结合题目的提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大驾南归至龙虎台迎候者皆于昌平胄监岁馆旧县何氏”,这句诗说的是:皇帝的大驾南回,来到龙虎台迎接的人,都在昌平县的胄监里住过的旧县的何家。这里用了一个“至”字,说明皇帝是亲自来的,这一句是写景。
注释: 周朝的业凌迟了伯失宗,纷纷功利起于衡从。 时君不识真王佐,卿禄宁辞十万钟。 译文: 周朝的业被伯失去控制,纷纷功利起于衡州。 时君不识真王佐,卿禄宁辞十万钟
【注释】 送人归:送朋友回到家乡。清江:长江流经湖北境内的一段,这里指湖北境内的长江。省亲:探亲访友。惊寒:感到寒冷或惊讶。线在衣:缝纫用的针穿过衣服,线就留在衣上。作花飞:像花瓣一样飘落。碧嶂:青山。也合归:应该回去。 【译文】 远山上的树木因西风而颤抖,那穿针引线的细线还留在了衣上,西风吹着雪,好像把雪当成了花瓣飘落下来。 秋天的长江两岸,青山环绕,景色十分迷人,你回去探亲访友也是应该的
【注释】 1. 长淮:指淮河。木落:树叶凋落。纷纷:飘零的样子。 2. 从事:指淮安屯府的官吏。衔书:指带着文书。逐雁群:指随大雁飞行。 3. 八月:即农历八月,秋季。江寒:指淮河两岸的江水寒冷。鱼似玉:形容鱼鳞晶莹发亮。 4. 列屯:指驻扎的兵营。秋净:指秋天的景色。稻如云:形容稻田像白云一样白茫茫一片。 【译文】 淮河两岸落叶纷飞,你带着文书追逐着一群大雁;八月里淮河一带天气寒冷
大驾南归至龙虎台,迎候者众皆昌平县监生何氏。至正九年八月,监丞吴当独来馆人持祭酒司业旧题索赋,即席挥毫。 尔家门巷自清幽,新辟轩窗许客留。 【注释】:尔家:指作者自己,这里指作者的家乡。清幽:环境优美宁静。 北望居庸天咫尺,白云红树倚高秋。 【注释】:居庸:山名。咫尺:很近的距离。云:指云彩。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大驾南归时,到龙虎台迎候者的宴席上即席挥毫之作。诗的前两联描写了龙虎台的风景
王继学赋柳枝词十首诗,这是其中的第十首。 江头樵牧昔年逢,结茅临竹更依松。 【注释】江头:指江边的山冈。樵牧:樵夫和牧人。柳条系得渔船住,长日醉眠谁问侬? 【译文】江边山上曾与樵夫牧人相遇,我结茅屋临溪傍松。柳树拴住船儿驻在岸边,长天醉酒谁又来问我情意? 赏析:王继学的《柳枝词十首》,是作者扈从皇帝到滦阳时,左司诸公追次其韵之作。此诗为其中之一,写江边山冈上遇樵牧的景色。“江头”即江边山冈
王继学赋柳枝词十首书于省壁至正十有三年扈跸滦阳左司诸公同追次其韵 绿阴芳草思凄凄,六宫传蜡暖烟迷。沙堤不种隋家树,谁忆曲中乌夜啼。 注释: - 绿阴芳草:形容春天的景色,绿荫覆盖下的花草显得生机勃勃; - 思凄凄: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美好时光的思念之情; - 六宫传蜡:指皇帝或皇后在宫中点燃蜡烛以示节日或庆祝; - 沙堤不种隋家树:隋家树可能指的是隋炀帝时期的树木
【注释】: 陇头:即陇山,指今陕西、甘肃一带。 次韵诗:和原诗相合的一首,因是别人作的,所以叫次韵诗。 扈跸:皇帝出行时的侍从官。 滦阳:地名,在今天的河北省滦县西南。 左司:官名。 【译文】: 陇山那边春意正浓却不知花事,酒帘飘动处是谁家的门户。 郎君来时不要折门前的柳树,因为昨夜东风吹拂才使得柳芽初露。 【赏析】: 这是王继学在公元1348年(至正十三年)春天扈驾到滦阳时所作
诗题“赤壁赋画图” 赤壁赋画图,一幅依据苏轼《后赤壁赋》创作的纸本墨笔画。它以简洁的构图和细腻的画风,再现了赋文所描绘的经典场景。画中的江水、山峦和扁舟等元素,均与原文紧密相连,展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追求。此画作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欣赏苏轼文学魅力的平台,同时也成为研究宋代绘画风格的重要资料。在赏析这一作品时,可以从其艺术特色、历史价值以及文化背景三方面展开: 一、艺术特色
【注释】 扈从:跟随皇帝出行。滦阳:地名,在今河北滦平。左司:官署名,掌管文秘事务。次韵:和别人的诗一样。 【赏析】 此诗是作者扈驾时所作。《元史》本传载“继学有诗名”,其诗多写景抒情,语言质朴,不事雕琢,颇受后人推重。 首二句写随帝巡幸的场面,意谓侍奉皇上,应随车驾行动而不可从容闲步,表现出对朝廷的忠诚。 三、四句写春去夏来的情景,柳絮飞尽,雪花飘起,但西风渐紧,又到了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