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褧
【注释】 调:为诗起头,即创作一首诗歌。谢敬德、麦敬存:指唐太宗李世民的两位宰相。 两主司:两位主考官。 绣口:形容人的言辞华美。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诗中以“调”“谢”“麦”三字为题名,借咏物寄寓对人才的赏识和希望。此篇写在科举考试中遇到才华出众的主考官,感慨自己有文采却未得其赏。 首句“半生跋涉每独往”,意谓平生漂泊,总是独自前往。这句既表现了诗人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
夜归即事 九衢尘土夜模糊,款段无臕不任驱。 闻是鸣驺忙避路,谁知恶少诈传呼。 注释: 1. 九衢:指京城的大道,也泛指道路。 2. 款段(kuǎn duàn):古代一种轻便的车,用两马拉。 3. 无臕:没有车盖。 4. 闻是:听说。 5. 鸣驺:(chú)赶着马车的贵族官吏或显贵者。 6. 忙避路:急忙躲避。 7. 恶少:指无赖、流氓一类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诗
积祸丘山重莫蠲,君恩如海听南迁。 品流悬绝昌黎叟,一样蓝关马不前。 赏析:这首诗是宋褧在闰十二月二十七日写下的,描绘了一幅雪后冬日的美景。首联“积祸丘山重莫蠲,君恩如海听南迁”表达了他对国家政治动荡和人民生活困苦的深切忧虑。颔联“品流悬绝昌黎叟,一样蓝关马不前”则通过对比昌黎老人和边塞士兵的不同处境,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尾联“谁知六出丰登瑞
这是一首描写南城风景的诗。诗人以“盘桓”二字,点明自己游览南城的目的。南城在今山东济南东北,地势低洼多积水,故名“沮洳”,是当时水灾频繁的地区。诗人游历南城,见其风景秀丽,便写下了这组诗。 首句“柳村南路百泉涌”,写柳溪之水从南城蜿蜒东流,一路奔涌。柳溪发源于北山之阴,至城南而汇成大泽,故称“柳溪”。这里用“柳村”作地标,表明作者所游之地就在此地的北面。第二句“陷车踬马沮洳深”,写南城道路泥泞
【译文】 十二条官街的尽头可以很宽阔,平日尘土飞扬的日子漫长。 晚来一场春雨,多少景色都显得格外好看,只有垂杨树最吸引人。 【注释】 十二官街:指京城长安的街道。底许宽:非常宽阔。寻常尘土:平常时候。 一雨:一场春雨。多少:多少样、许多样。垂杨:即柳树。最:最美好。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春雨的诗,通过描绘春雨后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首句写京城长安的街道宽敞,平日尘土飞扬的日子很长
注释: 闰十二月二十七日喜雪四首 赵魏燕齐无麦苗,秋冬不雨暖尘飘。 王城一夜霏春雪,喜气氤氲疹气消。 译文: 赵魏燕齐等地方没有麦苗,秋冬不下雨暖风吹起了尘土。 王城一夜之间飘落了春雪,喜悦的气氛充满了整个城市。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春天雪景的诗。诗人通过对赵魏燕齐等地冬季干旱少雨,麦苗无法生长的情况描述,引出了雪花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生机。而雪花的落下,也让王城的人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和喜悦
注释: 1. 台州韩诚之入京赴调教授松江及归取道彰德展省宋丞相魏公之墓绝句三首送之:这首诗是为台州的韩诚之入京赴任教授松江而写的,韩诚之在归程时经过彰德,特地去瞻仰了宋丞相魏公的墓地,诗人作此诗以赠。 2. 金窠大印押班联:意思是用黄金制成的大印,作为官衔的象征。押班是古代宫廷中担任班值的人,皇帝出行时,由他们在前面开路。 3. 剑履缤纷落九天:形容人穿着华丽的衣冠,威仪显赫。 4.
舞阳刘元亭 南风轻轻吹过曲陂前,鸭绿色的水面波光粼粼,自然地显现出。 眼底文章人不识,却教容易入诗篇。 译文 舞阳刘元亭的舞阳县,南风吹过曲陂前。 鸭绿的波光在水面上闪烁,自然地映照出来。 人们眼中的文章,却不被看见; 这些美丽的景色,却很容易融入诗歌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南风”为引子,描述了舞阳县曲陂前的美景。诗中描绘了鸭绿的波光在水面上闪烁,自然地映照出来的景象
【注释】翰林:指翰林院,古代皇帝的文学侍从机构。数:多次。南城:即长安城。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友人李敬德东行重游长安的感慨。首句点明李敬德有才名,十载翰林,才华出众;次句说他在廷试中屡试不第;三句说如今李敬德东行,令人惆怅;末句写李敬德重来投牒赴南城。全诗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语言简洁明快
【注释】 晓:早晨。先垄:坟墓。常恐重来径路迷:常担心再来时,道路会迷路。石碑东畔绿杨西:碑东有绿杨柳,碑西也有绿杨树。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任上的时候。寒食扫墓是清明节的风俗。这首诗写的就是清明时节扫墓的情景。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首句写清晨带着儿子、侄儿到墓地去拜祭祖先,怕回来的路迷失了。第二句写诗人在路上频频指点,告诉儿子、侄儿如何走,免得迷路。第三句说:“石碑东畔绿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