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褧
武昌门外柳如丝, 曾见吴侬笑咏时。 张绪而今渐憔悴, 定应不似昔年枝。 注释: - 武昌门外柳如丝:武昌是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城外的柳树在春天生长茂盛,到了秋天则变得细长柔美,就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 - 曾见吴侬笑咏时:吴侬是指古代江浙一带的百姓,他们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这里的“笑咏”指的是他们在欣赏柳树时的欢乐心情和赞美之声。 - 张绪而今渐憔悴:张绪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字文昌
【注释】: 1. 通济桥头杨柳枝,涔阳极浦漾金丝。——通济桥是古代名桥之一,在今湖南省长沙市湘江之上;涔阳极浦,指水深的地方,泛指湖面或河面。漾金丝,形容波纹像金色的细丝一样。 2. 惊见昔年题柱客,归来白发照涟漪。——题柱客,指当年在桥上题诗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通济桥头送别谢德润,看到昔日题柱的客人如今回来,不禁感慨万千。 首句“通济桥头杨柳枝,涔阳极浦漾金丝”
【注释】 江山:指代诗人的家乡,这里特指洞庭湖一带。风露:风雨。凄清:凄凉冷清。散人:使心绪平静。金声赋:指《岳阳楼记》。莫向时人鸣不平:不要在他人面前发泄怨气。 【赏析】 首句“江山风露夜凄清”,点出送别张尚德的时间和天气。次句“散入心脾爽气生”,写张氏归乡后心情舒畅的感受。第三句“重来写作金声赋”,是说诗人对张氏的劝勉。最后一句,诗人以“莫向时人鸣不平”结束全诗,意谓张氏归隐之后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与手法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诗句的内涵,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思。“腊酒浓斟白玉卮,寒梅香缀碧苔枝。”这两句的意思是:“腊月里美酒斟满白玉杯,冬梅散发着阵阵幽香。”从“腊酒”可知这是冬天的景象;从“白玉卮”“寒梅”“碧苔枝”,可以想象出一幅清丽的画面:在寒冬腊月之际,美酒已斟满玉杯,那香气袭人;梅花开得正旺盛,洁白芬芳
注释: 闻君家住古长沙,吴楚川途万里赊。 听闻你家住在古老的长沙城,从吴地到楚国的道路漫长且遥远。 九衢夏木皆尘土,归棹惟应看藕花。 夏日的街道两旁树木都是尘土,回家的船桨只应该欣赏荷花。 译文: 听闻你家住在古老的长沙城,从吴地到楚国的道路漫长且遥远。 夏天的街道两旁树木都是尘土,回家的船桨只应该欣赏荷花
``` 江南才子总知名,久别烦君为寄声。 说到头颅将四十,髭须先白两三茎。 詹事府承宣使方君恕还岳阳 古来词客不胜愁,感慨悲歌谩白头。 君若到家无事日,等闲莫上岳阳楼。 翻译: 江南的文学才华之人总是名声在外,长久不见后特地写信问候。 说您已经四十出头,胡须中有几根已经变白。 詹事府承宣使方君恕还岳阳 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都有难以言说的忧愁,只能以悲歌来宣泄。如果您回到家中没有什么事情
春云出岫图 石根腾起气如饙,擘絮成衣布置匀。 态度不须空蔼蔼,东皋愁杀耦耕人。 注释:春云从山峰间升腾而出,仿佛是山石根上腾起的雾气。这些云雾像细布一样布满天空,就像在给山石和草木穿上衣服一样均匀而有序。这种自然现象并不需要人为地制造,所以诗人认为这种“空蔼蔼”的态度是不必要的,甚至有点可笑。然而,当这种自然的美景出现在东边的田野上时,那些正在辛勤耕作的人们却因为这种美景而感到忧愁
注释:在梁下燕巢被损坏,我用匏来代替。结果导致雏燕掉下来掉入燕巢中。这燕子竟然没有离开过这里,来往他家六年后,主人换了新家。 赏析:这首诗是写一个燕巢坏了,用匏代替了它。而这个新燕却不幸掉落到燕巢中,被燕巢里的老燕收养了。诗中通过燕的遭遇,表现了人与动物间的深厚感情。作者对这种情感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和表达,同时也对这种情感进行了赞扬和肯定
诗句原文: 亲在江南子在都,担簦戏彩事难俱。 宁馨学业今如此,郎罢还教食肉无。 注释解释: - “亲在江南子在都”:这句话意味着家中的亲人(即曹义的母亲)居住在江南(中国的南部),而自己则在北方(元大都,当时的首都)。这里的“担簦”指的是古代出行时背着行囊,象征着离别和长途跋涉;“戏彩”则可能指旅途中的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状态,或是形容曹义母亲的生活情趣。 - “宁馨学业今如此”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分析诗中重点词语含义及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逐句翻译、分析。 (一) 城南小雨(解释:城南的细雨),官街杨柳绿参差,花外危亭俯路岐。 译文:官街上杨柳翠绿参差错落,花外有座高亭俯瞰着岔路口。 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在春日的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