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褧
左司李重贤远清亭 亭下盆池漾绿光,红妆翠盖似横塘。 不须玉井十丈藕,自有鉴湖五月凉。 座上莫闻金鼎篆,尊前仍注碧兰香。 主人逸兴幽人句,多幸俱留百世芳。 注释: 1. 左司:指代诗人官职所在的部门或机构。李重贤是当时的官员。 2. 远清亭:可能是一个文人雅集的地方。 3. 亭下盆池:指远清亭下的池塘。 4. 漾绿光:水面泛起绿色的光芒。 5. 红妆翠盖:形容荷花色彩艳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赏析。解答时,首先理解全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分析。 “予以延祐元年从先兄正献公入汴始识彦辉吴徵君是岁故中丞马公伯庸今翰林学士谢公”“予再以按行至汴居监察行院去徵君所居仅半里犹以公事未毕尚迟于请见时马公亦薨”:元朝延祐元年(1314),诗人随从堂兄正献公进入汴京,才第一次见到了吴征君。当时他已是中丞的马伯庸,而自己只是翰林学士谢敬国、王师鲁
注释: 1. 当阳道中:即“当阳途中”,是诗人的别称。 2. 沮漳:指汉水,因沮、漳二水汇合而得名。 3. 园林芳润:泛指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色。 4. 称幽栖:指以幽静为乐。 5. 杉冢:杉树坟堆。 6. 稻畦:稻田。 7. 病暍(yè):因中暑而生病。 8. 河朔:黄河以北一带。 9. 汝南鸡:比喻清闲无事的生活。 10. 莫嗟六辔多匆遽:不要抱怨马儿跑得太快。 11. 寻诗泚笔题
【注释】 京华:京城(这里指洛阳)。 廿载:二十年。 群笋:成簇的竹笋。 锦绷:精美的丝织物。 筠粉:竹皮上的白粉,是竹笋的嫩皮。 炎歊:炎热的阳光。 团扇:古代一种用扇面画有山水、花鸟等图案的扇子。 客:客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轩车:华丽的车子。膏:涂油保养。 【赏析】 此为一首咏物诗,以“爱竹”为主题。首句写自己在京华生活了二十年,如今又见到满山的竹子;次句写看到满山的竹子
诗句: 卓午山头树影高,岂期多幸此相遭。久嗟寒雁迷书问,共讶秋霜点鬓毛。 译文: 卓午山头的树影显得格外高大,没想到竟然会在这相遇。长时间的叹息和惊讶于迷失方向的雁儿,以及令人惊异的秋天霜雪落在头发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宋褧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并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同时
【诗句释义】: 1. 绣衣不为吟哦出,诗料纵横簇眼前。——诗人身着官服却不去吟咏作诗,而是把满腹的诗料摆在面前。 2. 岩鸟杂鸣诸部乐,石苔乱布五铢钱。——山中的鸟儿发出各种声音,好像在演奏各种乐曲,石上的苔藓杂乱地铺满了五铢钱。 3. 焚香乞水痴求雨,刻木通泉巧溉田。——焚烧香料向神明祈求下雨,用木头雕刻的泉水可以浇灌农田。 4. 尸位空言无所补,寓情托物亦犹贤。——身居官位却不做任何实际的事
昌平县廨和解之昂御史时巡历京畿东道 向来按部指秋期,子月登车我独迟。 双塔道傍观俗处,百泉庄上恤灾时。 烟昏导骑摇箶簶,灯暗痴童下扊扅。 不听讴歌听愁叹,何心工和壁间辞。 注释: 昌平县廨:昌平县的官府。 和解之昂:和解之昂,即和解之昂御史,官名,御史台所属监察机构,掌纠察官吏善恶、弹劾不法。 子月:农历十月。 双塔:双塔寺,在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南。 俗处:民间风俗之处。 恤灾:救济灾民。 箶簶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四年(809)。当时诗人在长安,而友人王仲宣已去世。王仲宣即王粲的字。《三国演义》中有“王司徒巧解七星谜”一回,其中说到王粲曾登楼远眺,并作《登楼赋》。诗人用这个典故来写自己登高眺望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好友的怀念之情。 首联:“国家全盛似金瓯,江汉澄清控上游。” 意思是说国家像金瓯一样繁荣昌盛,江汉也清澈明净,上游一带风光明媚。这句诗描绘的是一幅盛世的画面
临安刘子简以至元二年观光京师明年告归作诗送之 文昌殿古黑云低,光范门深白日迷。 逢掖有时甘引去,丈夫何事苦分携。 上林春去莺犹啭,南国晨征马不嘶。 多少忧端兼别恨,烟江何处觅缄题。 注释: 1. 文昌殿 :位于南宋临安城北的皇宫内院,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此处指京城。 2. 光范门 :临安城北有光范门,为城门之一。此处指京城外。 3. 逢掖 :古代指朝廷,此处指官场。 4. 上林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武昌城下因风雨无法到达城下的遗憾之情。下面是逐句释义: 1. 五月江风多自南,停舟滞雨兴难堪。 注释:五月的江风从南方吹来,使得船只停泊在港口,而雨水不断,使得诗人的心情难以承受。 2. 吕公矶送惊心浪,大别山凝扑面岚。 注释:诗人被送到吕公矶时,惊骇于海浪的汹涌,而大别山的云雾缭绕,给人一种压迫感。 3. 北海酒尊空已久,善和书册远谁探。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