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兰英、蕙英
苏台竹枝词十首·其一 诗意 斜倚朱门翘首立,往来多少断肠人。 译文 我斜靠在朱红的门前,抬头望向远方,看到无数伤心离愁的人。 注解 - 苏台:姑苏台,古代吴国的一处著名建筑,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的姑苏山上。 - 凤髻绿如云: “凤髻”,即高高的发髻,形状像凤凰的羽毛;“绿如云”形容发髻的颜色翠绿,如同天上浮动的彩云。 - 八字牙梳白似银: 描述女子用象牙制成的梳子,白色如银
洞庭馀柑三寸黄,笠泽银鱼一尺长。东南佳味人知少,玉食无由进上方。 【解析】 本诗是元代诗人薛兰英、蕙英的《苏台竹枝词十首其十》中的一句。此诗句通过描绘洞庭余柑和笠泽银鱼的美味,表达了对江南美食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赏析中,我们将详细解读诗句的含义、表达的情感以及诗人的创作背景。 我们来分析诗句“洞庭馀柑三寸黄,笠泽银鱼一尺长。”这句诗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水产
{"Poem": "翡翠双飞不待呼,鸳鸯并宿几曾孤。生憎宝带桥头水,半入吴江半太湖。", "Translation": "翡翠鸟飞翔时并不需要呼唤,鸳鸯在夜晚一同栖息从未觉得孤单。我讨厌宝带桥头的河水,一半流入吴江,一半流入太湖。", "Annotations": ["翡翠双飞:形容两只翡翠鸟在空中翱翔,不需要人为的召唤。", "鸳鸯并宿:形容一对鸳鸯白天一起栖息在树上,晚上一起游泳。",
苏台竹枝词十首 百尺高楼倚碧天,阑干曲曲画屏连。侬家自有《苏台曲》,不去西湖唱《采莲》。 译文: 高高的楼房依偎在蓝天白云之中,栏杆上弯曲曲折的屏风与画屏相连。我家自己有一首《苏台曲》,却不曾去西湖唱《采莲》的歌。 注释: - 百尺高楼倚碧天:形容高楼非常高,几乎触碰到天空。百尺,表示楼层数,形容高度。 - 阑干曲曲画屏连:描述栏杆上画屏的弯曲排列。阑干,栏杆的意思。 - 侬家自有《苏台曲》
门泊东吴万里船 乌啼月落水如烟 寒山寺里钟声早 渔火江风恼客眠 注释: - 这首诗是元朝时期薛兰英和蕙英的作品,名为《苏台竹枝词十首》。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 “门泊东吴万里船”指的是家门前的停泊着来自远方东吴的船只,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 “乌啼月落水如烟”则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乌鸦的啼叫声和月亮的落下
杨柳青青杨柳黄,青黄变换映岁阳。 妾身似柳丝易憔悴,郎如柳絮太狂放。 注释: - 杨柳青青杨柳黄,青黄变换映岁阳:描述了春天里杨柳的颜色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视觉美感,暗示了时间在流逝。 - 妾身似柳丝易憔悴:这里用“柳丝”比喻女子的柔弱和美丽,同时也隐含了她的脆弱和易逝。 - 郎如柳絮太颠狂:用“柳絮”来比喻男子的轻浮和不稳定,同时“太颠狂”强调了这种特性的过分和不理智。 赏析:
苏台竹枝词十首 馆娃宫中麋鹿游,西施泛舟五湖去。香魂玉骨归何处?不及真娘葬虎丘。 译文: 馆娃宫中,麋鹿自由地游荡,西施已随范蠡泛舟五湖而去。她的香魂玉骨如今归于何处?竟不如真娘能葬在虎丘,留下一席之地。 赏析: 这首诗以馆娃宫中的景象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哀伤的画面。麋鹿的自由游走与西施的离去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不舍。西施的离去象征着她的美丽与才华被遗忘
诗句原文: 姑苏台上月团团,姑苏台下水潺潺。 月落西边有时出,水流东去几时还。 译文: 在姑苏的台上,月亮圆满而明亮;在那台台下,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 月光从西边落下,偶尔会露出水面;而江水向东流去,何时才能回到起点? 注释: - 姑苏台(Gu Su Table):古代吴国的重要建筑之一,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的姑苏山上。 - 月团团:指月亮圆圆的样子。 - 月落西:月亮从西方落下
虎丘山上塔层层,静夜分明见佛灯。 约伴烧香寺中去,自将钗钏施山僧。 注释:在虎丘山上,每座塔都层层叠叠,月光下清晰可见的佛灯映入眼帘。我和朋友们约定一起去附近的寺庙祈福,顺便把钗子、钏子等装饰品施舍给寺庙里的僧人。 赏析:诗中描绘了作者在虎丘山夜晚看到的景象,塔层叠的灯光与月光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作者通过对比自己与僧人的行为,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信仰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
【注释】:荻芽:芦苇发芽。楝花:楝树的花。石首:地名,今属江苏。河豚:一种有毒的鱼。鲜:新鲜之物。郎:指卖鱼的人。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生活风情的小诗。诗中通过描写春天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