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熙治
【注释】 客感:客居异乡,身在异地的感叹。 一生能禁几回别,百岁已过三十年。 ——作者自叹人生短暂,岁月蹉跎,感慨流光易逝。 岂有乡书传驿使,倘无家累便神仙。 ——表达自己虽有远游之志,但因家庭责任而无法摆脱束缚,只能以诗歌寄托情感。 明明心事天边月,黯黯离愁雨后烟。 ——以明月和雨后的烟雾比喻内心的忧愁和思念。 欹枕莫辞吟太苦,且凭幽愫结缠绵。 ——即使痛苦也要继续抒发内心的情感
偶成二首为曾君表作 名山从古属燕支,断雨零烟好护持。眼底红绡工手语,书中黄绢是廋词。曼卿一去花无主,杜牧重来鬓有丝。不向春风种红豆,恐从南国惹相思。 注释:名山从古时归属于燕地,这里指的是燕山一带的名胜古迹。断雨零烟,形容细雨蒙蒙、烟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朦胧而宁静的感觉。眼底红绡,指的是女子美丽的面容,用红绡比喻,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女子的容貌。书中黄绢,指代书信或者文章的言辞优美
【注释】 胜地:美好的环境。 陪:陪伴、陪同。 风:指风气,风尚。 轺车:古代轻便的车辆,这里代指使者所乘之车。 铅椠:指笔和墨,是书写工具。 泮水:古代诸侯学校的名称,在今陕西省渭南市西南。这里泛指学校或教育场所。 鸮鸱(xiāo chī):鸮和鸱两种猛禽,这里比喻邪恶之徒。 【赏析】 《久香夫子出示宣郡留别诗依韵奉和》是一首七言绝句。首联“胜地追陪乐不支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四句,每句话都富有深意。 首句“万山如笏拥行旌”,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景。这里,“万山如笏”形象地比喻了群山如同手执的笏板一般,整齐而壮观;“拥行旌”则表达了诗人在山中行走时,仿佛是被众山簇拥着前行的感觉。这一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出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第二句“历尽崎岖路始平”,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
诗句: 1. 高楼岌嶪耸云端,独倚危栏眼界宽。 - 描述了一座高耸入云的高楼,独自靠在栏杆上,视野开阔。 2. 四面峰峦相拥抱,连朝诗酒寄悲欢。 - 四周的山峰环绕,连续几天都借诗酒来表达悲伤和欢乐的心情。 3. 关山雁杳书难寄,客邸衾孤梦亦寒。 - 由于关山阻隔,书信难以送达;而客人在客栈中,被子孤单,夜晚也感觉寒冷。 4. 烟雨迷离休纵目,故乡何处路漫漫。 - 在烟雾弥漫的景象中不要放眼远望
诗句:陶公归去更凄凉,松菊虽存径已荒。 注释:陶公,这里指的是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称,可能是指一位古代的贤者或智者,其事迹或成就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凄凉,表示诗人在离开后,感受到了一种更加深切的凄凉之情,可能是因为失去了某种重要的东西,或者是因为自己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松菊虽存径已荒,虽然松树和菊花依然存在,但走过的路已经变得荒芜,这暗示了诗人对于过去时光的留恋以及对现实改变的无奈。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全诗内容,理解作者的感情。然后结合注释和题目要求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 偶成二首为曾君表作 柳枝门巷路迢迢,镜槛琲阑锁寂寥(“柳”指“杨柳”,即柳树;“门巷”“镜槛”是“杨花”的意象,“柳枝门巷”指杨花飘落之处;“镜槛”即“雕栏玉砌”,形容女子装饰华美之貌;“锁寂寥”意为杨花纷飞中,闺房空寂。) 六曲屏风双角枕
【注释】: 题两当轩集:即《题张司直水轩》诗。“两当”是山名,在今陕西省户县西南。《太平寰宇记》卷二一五引《括地志》:“两当山,一名两当山,在同州华阴县东五十里。”轩是轩敞的屋舍。《太平寰宇记》卷二一六:“张司直水轩,在同州华阴县西二十里,张方平为司谏日所居也。” 容才地:容才之地,即能容纳才能的地方。地,指地方,这里泛指所在处。 布衣难:平民生活艰难。布衣,古代百姓穿的衣服。 扁舟:小船。客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语言的赏析能力。此题考核诗歌的思想情感,侧重考核情感的体现及其艺术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环境条件,然后分析人物的心态、思想。同时,也要注意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作答。 “青山”一句中,“谪仙邈何往”,指李白被赐金放还后,远离京城长安,在庐山一带漫游,过着隐士般的生活。“遗冢在兹山”,指李白墓就在今江西的庐山。“我亦高吟者,归来且闭关”
注释: 1. 前身所见:指诗人对前生的思念与回忆。 2. 遮莫住蓬莱:意指无法留住蓬莱仙境,表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3. 梳罢云侵髻:形容女子梳理长发,发丝如云雾般垂落。 4. 妆馀月作台:意为女子化妆完毕,明月如同装饰品一般点缀在头上。 5. 斯人偏不偶:意指此人命运多舛,未能得到应有的幸福。 6. 天意讵怜才:表示上天并不眷顾有才华之人。 7. 枨触真难已:指触动内心深处的感情,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