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斯
送殷中丞游边 在灯下告别,不觉天色渐晚。我听到窗外的乌鸦叫声,已是黎明时分。你即将远赴边塞,路途艰难,大雪难以避让,何处能找到可以相遇的人呢?野寺的门多已经关闭,羌楼里的酒卖不出去。你还须见到边将,有谁能像他一样,静心守边,不沾染尘世的杂念呢? 注释: 1. 别无长夜:没有漫长的夜。 2. 灯前闻曙鸦:灯下听见了天亮时叫得最早的乌鸦叫声。 3. 已行难避雪:已经出发了,难以避免下雪。 4.
《寄卢式》是唐代项斯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远方的无尽思念。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详细解读: - 到处久南望:这句诗表达了诗人长久地向南望去的情景。南望可能意味着诗人在南方某地长期居住或工作,这种长时间的停留可能让他产生了乡愁,或者对家乡的思念更加强烈了。 - 未知何日回: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归期的不确定和渴望。诗人可能在询问何时能够结束目前的漂泊生活
注释: - 咸阳别李处士:在咸阳分别了李处的士人。 - 古道自迢迢:古老的道路非常长。 - 咸阳离别桥:咸阳与别离的桥梁。 - 越人闻水处:越地人在听到流水声的地方。 - 秦树带霜朝:秦国的树木带有霜气,早上。 - 驻马言难尽:停下来谈论难以说尽。 - 分程望易遥:分开行程,容易远望。 - 秋前未相见:还没有来得及相见。 - 此意转萧条:这种感情变得更加萧瑟。 赏析:
【注释】 毒草:这里指毒物,比喻恶人。 长添客健无:长期增加客人的健康。 雾开蛮市合:雾散后,蛮族的集市重新开放了。 象迹频藏齿:大象的足迹经常被发现。 龙涎远蔽珠:龙涎香气四溢,能掩盖珍珠的光泽。 家人秦地老:家人在秦地已经老了。 泣对日南图:面对着南方的地图,哭泣。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流放途中所见到的景象和感受。诗的开头两句写毒草不曾枯,长添客健无,即瘴疠之地,毒草丛生,但毒人不毒人
【注释】 (1)尉:古县令。少:年轻。赊:远。 (2)渔舟:指渔船。 (3)衙:官署的仪仗。 (4)织杼家:织布女工家。 (5)秋蝉:指秋天的蝉,也代指秋天。 (6)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县南。 【译文】 作县令年岁尚轻,无辞而别路遥。 渔船泊在县前江边,官吏们早晨在衙门里办公。 幽深景致临溪寺中,秋蝉鸣声织就布机声。 此行须经越州,先醉了镜湖的荷花酒。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
黄州 暮愁 凌澌冲泪眼,重叠自西来。 即夜寒应合,非春暖不开。 岂无登陆计,宜弃济川材。 愿寄浮天外,高风万里回。 注释: 凌澌:冰块。凌,冰的盛名。澌,指冰。 重:叠,层。 即:就,立刻。 应:应当。 开:开放,解冻。 岂:难道。 登:登上。 陆:陆地,此处指陆地交通。 济:渡,渡过。 川:河。 愿:希望。 寄:寄托,投靠。 赏析: 《黄州》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
注释: 1. 寄坐夏僧 - 寄居在夏日的僧人。 2. 坐夏日偏长,知师在律堂 - 夏天的时间特别长,知道您的老师就在律堂里。 3. 多因束带热,更忆剃头凉 - 由于束着衣带会感到炎热,所以想起过去剃头的凉爽。 4. 苔色侵经架,松阴到簟床 - 苔藓的颜色侵占了书架,松树的影子延伸到了竹席上。 5. 还应炼诗句,借卧石池傍 - 还应该锻炼写作诗歌的技巧,借住在石池旁边。 赏析:
晓 发昭应 行人见雪愁,初作帝乡游。 旅店开偏早,乡帆去未收。 灯残催卷席,手冷怕梳头。 是物寒无色,汤泉正自流。 注释: - 晓 发昭应:在清晨时分出发前往昭应。 - 行人见雪愁,初作帝乡游:诗人行走于雪中,看到雪景心生忧愁,开始了他的旅途。 - 旅店开偏早,乡帆去未收:旅店开门较早,但乡人的船帆还未收起,暗示着旅途的艰辛和等待。 - 灯残催卷席,手冷怕梳头:夜深了,油灯已经燃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和重点进行理解分析。 “边游”:边地游览。 “古镇门前去”:从古镇门口出发向西行。 “长安路在东”:长安路在东方。长安路即唐都长安之路,这里指归途。 “天寒明堠火”:天很冷,但路边的烽火台上点燃灯火,说明有人来过。 “日晚裂旗风”:傍晚时分,旗杆上的旗帜被风吹得四分五裂。 “塞馆皆无事”
夜泊淮阴 夜入楚家烟,烟中人未眠。 望来淮岸尽,坐到酒楼前。 灯影半临水,筝声多在船。 乘流向东去,别此易经年。 注释: 1. 夜入楚家烟:夜晚走进一家人家。 2. 烟中人未眠:烟雾缭绕之中,人们还未入睡。 3. 望来淮岸尽:远望着淮河的岸线,尽头已尽。 4. 坐到酒楼前:坐到酒楼之前。 5. 灯影半临水:灯光映照在水面上,形成一半的影子。 6. 筝声多在船:船上弹筝的声音很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