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介
``` 刘栖楚拾遗 此节宁甘刚则折,平生不肯曲如钩。 革囊裹血将何用,一污龙墀死即休。 注释: (1)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石介所作。 (3)刘栖楚(775年—827年),字善保,汉河间王之裔,祖刘瑜,德州刺史;父刘博,赠给事中;长兄刘栖梧,字彦保,河南县尉。 (4)坐班退下之后,左拾遗刘栖楚唯独留下,进言说,宪宗以及先帝都是年长君主,四方仍多有叛乱。陛下富于春秋,在嗣位初期,应当宵衣旰食以求治理
【注释】 柰:奈何,怎么办。山色牵吟思:山的景色牵动着作者的思绪,使他不能平静。旋:顷刻,一会儿。江声破睡魔:江水的流动声打破了作者的睡意,使他从梦中醒来。干戈:古代兵器,这里指战争。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是写诗人在马上途中触景生情而引起的联想之作。 首句“奈”字起调,表明了作者的无奈之情。次句“山”,指大散关一带的连绵青山。“诗思”即“山色”牵引着作者的思绪。这一句的意思是说
【注释】 过:经过。蜀:四川,这里指四川。牵吟(niàng)景象:指诗人在旅途中见到的景物。牵:牵引。吟:咏叹,即描写、描绘。 浓:浓厚。 痴岩顽壑(hè):指山石岩石和山沟沟壑。痴:呆滞。顽:坚硬。壑:山沟。 无奇观:没有值得观赏的风景。 数:形容山峰众多。 峰:山峰。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是诗人经飞仙岭时所写。首联写入蜀之景;颔联写山峦叠嶂,云烟缭绕;颈联写“痴”、“顽”的山石
过飞仙岭 御爱数峰非拔秀,当时驻跸欲忘还。 飞仙急过无真赏,始信明皇不识山。 注释: 御爱数峰非拔秀,当时驻跸欲忘还。 御爱:御爱指皇帝的爱。拔秀:高出群类。当时:那时候。驻跸:停留。意谓这些山峰虽美但并非拔俗之品,皇上也曾停驾游览,但最终还是忘了回来。 飞仙急过无真赏,始信明皇不识山。 飞仙:传说中仙人所乘的飞马。急过:急忙经过。无真赏:没有真正的欣赏。始信:才相信。明皇:唐玄宗李隆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赏析时,先指出诗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和分析表达效果。“读鲁晋”:读《鲁公诗》与《晋公诗》。鲁公,指唐宣宗;晋公,指唐文宗。宣宗、文宗都是唐朝皇帝。宣宗李忱,字号为“温颜”(温是文的意思),即“文宣”,文宗李昂(武后所生)的谥号是“武”。所以这里说的“鲁公”实为宣宗李忱,“晋公”则是文宗李昂。《鲁公诗》与《晋公诗》
汉成帝 郁郁朱云志不伸,上方宝剑欲生尘。 空留折槛旌忠直,左右何尝去佞臣。 译文: 汉成帝的心事郁郁寡欢,他的志向如同被压抑的火焰。他手中握着的宝剑仿佛要被尘埃覆盖,象征着他的锐气被消磨。他空留着断柱上的旌旗,来表彰那些忠诚正直的人,但身边的佞臣却从未离去。 注释: 1. “郁郁朱云志不伸”:朱云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臣,因直言进谏而被捕入狱,面对皇帝时,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诗句内容。然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意,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最后分析概括出诗人的情感态度。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漏字,语感要到位。“关”指潼关;“懒摇鞭”,是说没有急事,不想驱马前行了;“三峰”,即华山,因山峰排列似剑锋直刺云天而得名。“落马前”,即山脚;“秦川”指渭水流域平原,这里泛指陕西一带。译文:过关时懒得打鞭子
【注释】 骊山: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温汤:温泉,又称华清池,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南,为唐玄宗和杨贵妃沐浴的地方。 “敢告后人”:告诉后人,以作鉴戒。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首句写骊山温泉的景致。骊山温泉,是唐代帝王游乐的胜地。《新唐书》载:“长安人游幸于此者,以为福。”诗人从温泉这一特点出发,描绘了一幅温泉浴的图画,使人仿佛看到温泉水从山脚汩汩流出,滔滔不绝。第二句紧承首句
诗句释义: 1. 独将礼乐付程仇 - 这句话意味着诗人把国家的礼乐大权交给了程仇。程仇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大臣或官员,这里用来指代那些能够理解和掌握国家文化和政治的重要人物。 2. 房杜无才阐大猷 - 房杜可能是指唐朝的两位著名宰相,名讳不详。这句话表示他们没有才能来阐述和实现国家的宏伟政策和计划。 3. 可惜唐家三百载 - “可惜”表明了诗人对过去朝代的遗憾或惋惜之情。“唐家”指的是唐朝
注释: 初过潼关正值下雨,二十年来一直思念着华山。骑着马向西笑着进入秦川。为什么浮云要深深地遮闭天空?难道三峰不贤明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经过潼关时所写。他回顾了过去二十多年的往事,回忆起当年曾骑驴到华阴、骊山一带游览,并留下了许多诗篇,抒发了他对故乡山河的眷恋之情。“二十年来忆华山”,点明题旨,表明自己怀念祖国山河的情感之深;“扬鞭西笑入秦川”,以豪迈的笔触写出了诗人昂首挺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