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介
诗句原文: 唐家六世树威恩,外建藩翰御不宾。 二十三州同陷贼,平原犹有一忠臣。 译文: 唐朝的家族中共有六代人积累了强大的声威和恩德,他们在外建立了藩镇来抵御敌人的入侵。然而在二十三州被敌人占领之后,平原地区还有一位忠臣坚守着他们的忠诚。 关键词解释: - 唐家六世:指唐朝的六代皇帝,即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哀帝等,他们共同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树威恩
``` 先皇执手未多时,受诏诚深誓不违。 终向君前还此笏,一身视死喜如归。 ```markdown 诗句逐句释义 1. “先皇执手未多时” - 关键词:执手 - 解释:执手指的是握手,这里可能暗示着皇帝与褚遂良之间建立了某种信任或约定的关系。 - 背景:这可能是描述褚遂良与皇帝之间初次见面的情景,皇帝与他握手,表达了一种期待或信任。 2. “受诏诚深誓不违” - 关键词:诏命、誓不违 -
【注释】 卢杞:唐代奸臣,字子良。唐玄宗时为宰相,后被贬岭南。 【赏析】 袁高给事(官名)的诗中,有一句“始知唐室有忠臣”,这是一首揭露奸佞、歌颂忠良的讽刺诗。 首句“掷毫不肯草丝纶”,写卢杞在朝廷里专横跋扈,对别人不屑一顾。“掷”就是推辞的意思。“不肯”就是说他连皇帝的诏书也不接受,更不用说起草什么文告了。“草”是草拟,“丝纶”是天子的圣旨。“纶”即玉带,这里用“纶”、“丝”
【注释】 文子:指李德林。文中子李德林,字德林,陇西狄道人。唐高宗时为太子少师,曾参与制定《武德律令》,后被诬陷,流放岭南。武则天执政后,起用李德林,封为太子宾客、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河内县男,加银青光禄大夫,赐爵上蔡郡公。后因事被贬为高要尉,卒于家。 房乔:房玄龄、杜如晦
【注释】五王:即西汉的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安汉嗣:指四皓(汉初的四位隐士)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使汉室得以巩固。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古人之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中通过赞美汉代贤明君主和辅臣,来寄托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全诗共四句。前两句赞颂了汉代的几位贤君,他们能任用贤能之士,治理国家。后两句则将这几位贤君与今天的一些皇帝相比拟。作者在诗中既肯定了这些贤明君主的成就
李英公的事迹: 一句话就能轻易废掉忠臣的谋策,为了听从主人而变得昏庸,这本身就是一种罪过。 如今才懂得辜负了君主的托孤重任,当初咬破手指流出血来,却血泪空流
嘉州读邸报见张叔文 惊闻除目到遐荒,病眼偏明喜倍常。 古节旧如台柏直,青衫新惹阁芸香。 中庐夜宿群经蠹,北户朝趍满简霜。 主簿虽卑官渐紧,近来应有谏书囊。 接下来将逐句解读此诗: 第一句“惊闻除目到遐荒”,描述的是诗人意外得知自己职位变动的消息,这个消息让诗人感到震惊和欣喜。这里的“除目”指的是任命官职的意思,而“遐荒”则表达了一种遥远或陌生的感觉。 第二句“病眼偏明喜倍常”
赴任嘉州待阙左绵七十日通判吕国博日相从吟酌至嘉阳因成四韵寄之 鼎来岂敢道能诗,一见何因便解颐。 乡国三千里离别,杯盘七十日相知。 送人江外马驮妓,垂钓寺中鱼竭池。 别后中秋又重九,与谁赏月咏东篱。 诗句逐句释义 1. 赴任嘉州待阙左绵七十日 - 描述诗人因公前往嘉州,并在此地等待职务任命的情况,持续了大约七十天。 2. 通判吕国博日相从吟酌 -
【注释】: 阳城谏议,指唐代的张说(字子慎)。阳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任宰相,与奸臣李林甫、牛仙客等人不和。 喑喑血噤牙:指众人缄口不言,不敢说话。血噤,即“血凝”或“血噤”,指血流不止。 独将忠謇敌奸邪:意思是说只有像阳城那样忠诚耿直的人能与奸佞之辈抗衡。 德宗若用延龄相:意思是说如果德宗真地重用张说当宰相,那么他一定会像魏延寿一样反对皇上。 敢有阳城坏白麻
温造御史 一言胆落折藩臣,屈强何人敢恃勋。 阙下惟闻温御史,蔡州自是李将军。 注释:温造是御史大夫,他在朝廷上发表的一番言论,让那些倚仗权势的人感到害怕。在蔡州,有一位名叫李将军的人物,他以勇猛闻名。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温造御史的英勇和果断,以及他在朝廷上的威严和权威。他的言论让那些依仗权势的人感到畏惧,而在蔡州,他又以勇猛著称。整首诗通过温造御史的形象,展现了他的英勇和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