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崇岳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时,先要通读全诗,了解诗意,把握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着诗句中的词语和典故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惯尝甘草与黄连”句意:习惯于吃甘草和黄连,说明作者对甘草和黄连的味道十分熟悉。“大海波涛尽底掀”,比喻说甘草和黄连的味道非常苦。这两句话写出了甘草和黄连的味道之苦。“误吸冷泉无味水,方知不在舌头边”,意思是:错误地认为味道在舌尖上
【注释】 (1)透出重关:意指通过重重难关。 (2)瘦筇:竹杖,筇竹为竹名。 (3)湖湘、江浙:泛指南部及东南各地。 (4)禅道、先儒:禅宗与儒家两家思想。 【赏析】 此诗是赠予蜀中李道士之作。诗人在蜀中与李道士结缘,两人相知甚深。李道士向诗人请教如何修身养性,达到“安心”之境。诗人以禅宗与儒家思想作比较,认为两者都源于佛家。 “透出重关一瘦筇”,意思是说,穿过重重障碍,才得到一个可以拄着的竹杖
【注释】 三衢:地名,今属浙江建德。 椿(chūn)监寺:在建德县的佛寺。 黄面瞿昙(qú nán):梵语“瞿昙”意为“须弥”,这里比喻人。 放搭痴:指放荡不羁、胡作非为的人。 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 无着浑身处:没有安身之处。 盖:庇护。 伊:他。 赏析: 《全唐诗》中收录此诗时题作《赠僧》。 首联点明修造佛殿的地点是建德的三衢椿监寺,而修造者是一位“黄面瞿昙”。这位僧人放荡不羁,胡作非为
林上人归蜀 明明此事不由他,吃饭无端咬著沙。 自己灵光皆丧尽,三千里外摘杨花。 注释: 明明此事不由他(他指“僧”或“我”):明明是我自己要去做这件事的。不由他:不是由他来安排。 吃饭无端咬著沙(吃饭的时候,没有事就咬着沙子):形容在吃饭时心不在焉。 自己灵光皆丧尽(自己的精神都丧失了):形容自己对这件事完全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三千里外摘杨花(从遥远的四川飞到云南):比喻自己远离家乡,在外漂泊。
注释:百草头边法战未展开,枪旗未展露出全部威能。即使陆羽知道其中道理,也被我掌握了第二手的机宜。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茶诗,以黄檗禅师送茶给和尚化主的故事为题材,借物喻理,寓意深刻。全诗四句,一气呵成,笔力雄健,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
【注释】 锅:一种烹饪器具。 汤:煮食物的水。 炉:烧火的器具,也指灶。 炭:燃料的一类,用木柴或煤制成。 三禅乐:佛教禅宗有“三禅”之说,即定、慧、解脱。 剑树刀山:佛教语,形容苦难重重,如临刀山剑树。 觉场:佛家语,指悟道成正果的场所,亦泛指觉悟的场所。 拨:除去。 印:印章,喻意心印。 了无:完全没有,没有一点。 佛法: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赏析】 这是一首以禅宗语言写的诗。诗中说
这首诗的译文是: 拔剑斩断红尘中的万般烦恼,直接将佛祖也吓到了,不敢再高傲。我赢了你,呵呵地笑着,你却惭愧不如我。 注释解释: 1. 思齐化士:思齐,古代的一种称呼,意指贤良之人;化士,指有学问的人。整句的意思是说,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贤明而有学问的人。 2. 拔剑红尘斩万机:拔剑,拔出剑来,这里比喻有决断力和行动力;红尘,人间世俗;斩万机,意思是要斩断世间的一切烦恼
【注释】: 正:正是 上人:僧人 重关:寺院的重重门户 相期:相互期许,期望 佛祖:佛,即佛陀 雪冤雠:洗去冤仇 西湖:位于杭州,为江南著名风景名胜区 南岳:位于湖南省,为五岳之一 庐山:位于江西,为五岳之一 拄杖头:拿着拄杖,拄仗是佛教徒行脚时用的杖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释绍昙的一首七律。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出家人自由自在、无所牵挂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赞赏之情。 首句“透过重关得自由”,点明题意
【注释】 从来佛法无多子:自古以来,佛法(佛教教义)并不很多。 利益人天越古今:对世人和天上众生的利益,跨越古代和现在。 棒喝交驰难近傍:用棒打喝声的法事活动,难以接近。 信知彻底老婆心:相信已经彻底地了解了女人的心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宗公案诗,通过描述禅师与信徒的交流场景,来揭示禅宗教义的真谛。 一、二句:“从来佛法无多子,利益人天越古今。” 这两句强调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深远性
注释:这首诗是王炎的《送鹿野珍禅友还七闽 其二》,全诗如下: 密庵子的子孙是冤家,疾风过耳第二筹。 笑里一场无折合,不容提掇转风流。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和期望。 首句“密庵子的子孙是冤家”描绘了一幅紧张、激烈而又充满仇恨的氛围。这里的“密庵子”指的是某种特定的人物或事物,而“子孙”则暗示了这种关系是世代相传的恩怨情仇。诗人巧妙地利用这两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