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崇岳
注释:僧人不必太聪明,最终也会明白。如果不明智,药物就能救治你的疾病。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于僧人的一种期待,希望他们能够明白事情的本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和表面的东西。同时也暗示了药物能够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注释: 西天四七,唐土二三。 西天:指印度佛教。唐土:指中国的佛教。四七,这里可能是指佛教在唐朝传播的时间。唐土二三,表示中国佛教的发展状况。 天下老和尚,的的相承,不容眨眼,老德山因甚拆却佛殿。 天下老和尚,指的是天下所有修行成佛的人。的的相承,指的是这些修行成佛的人之间的相互继承和传承。不容眨眼,意味着这种传承是绝对不可改变的,任何人也都不能轻易地改变它。老德山因甚拆却佛殿
诗句释义: 1. 今朝十五,升堂直举。 - “今朝十五”指的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也称为元宵节。 - “升堂直举”意味着直接进入大厅进行仪式或活动。这里的"升堂"和"直举"都是指直接参与某项活动或典礼的行为。 2. 全主全宾,灯笼露柱。 - “全主全宾”可能是指整个场面都是主角,没有其他的参与者。 - “灯笼露柱”中的“灯笼”指的是照明用的灯具,而“露柱”可能是指灯光从柱子上散发出来
这首诗是一首颂扬大智之人的偈语,通过对大智者的描述来赞美他们的伟大智慧和高尚品德。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详细解释: 1. 大人具大见,大智得大用。 “大人”指的是有远见卓识的人,“具大见”表示这个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大智得大用”意味着拥有伟大的智慧,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2. 一举定千差,百发而百中。 “一举定千差”比喻一个人能够以一当千,解决复杂的问题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一百二:即《颂百二十首》之第102题。偈,佛教语,指唱词或佛经中的韵文部分。 道人:和尚的雅称。 同气:同属一姓,即同一家族、宗族。 连枝:枝叶相连,比喻关系密切。 笑揖:以笑为礼,作揖表示问候。 飞来峰:在浙江天目山中,相传有僧名慧理,曾在此结庵居住。 看佛面:意谓见者如菩萨,故以礼相待。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和尚与俗人相遇的情形。 前两句写和尚与俗人相见
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意境和关键词。 诗句释义: - “忽雨忽晴”:描述了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下雨,一会儿晴朗,暗示了世事的变幻莫测。 - “天平地平”:字面意思是天空和大地都恢复了平衡状态,可能寓意着某种矛盾或问题的解决,使一切恢复正常。 - “释迦弥勒”:指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代表着宗教的力量和智慧。 - “打失眼睛”:形容某人失去了重要的视力或洞察力
【注释】 灵隐开炉:灵隐寺烧香拜佛。灵隐,杭州灵隐山,佛教名胜古迹,为江南第一丛林。开炉,指燃香点烛,烧香拜佛。 火种全无: 指佛教中的“心火”已灭,修行无路可通。 将无作有: 指把不存在的当作存在了。 孰辨精粗: 谁能够分辨出是精是粗。 乌藤:即乌鸦藤,传说中能飞天的黑藤。 劈脊搂:形容乌藤像人一样张开嘴巴。 嘴卢都:指乌鸦的叫声。 【赏析】 此诗写佛门清规戒律之严,修行之人不能随意妄为
诗句释义 1 仰面不见天,低头不见地。:描述一种无法看见天空或地面的状态,可能暗示着某种心境或环境使得视线受限或迷失方向。 2. 眉毛在眼上,鼻孔里出气。:形象化描述,将眉毛比喻为“眼上”,而将呼吸比喻为从鼻孔中进出,增加了语句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3. 易分雪里粉,难辨墨中煤。:通过对比易与难,形容区分事物时的难度,强调了某些事物的相似性使得分辨变得困难。 译文 抬起头看不见天空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九十七:泼恶水,即“泼水节”,是南亚地区的一种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六月中旬举行。相传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前曾在拘尸那罗城(今印度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为太子时,曾在此沐浴。后以泼水洗身来纪念释迦牟尼,并以此日庆祝。此句意为每年都在这一天举行泼水节;悉达多(佛陀),释迦牟尼的姓,意译为“净饭王”或“贤明”,是古印度的一个国王,也是释迦牟尼的父亲。此句意为从这个节日开始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九十九 借手行拳,惊群动众。 注释:借用他人的手来打拳头,惊动了大家。 龙门上客,未举先知。 注释:像龙门上的贵宾一样,还没有举起就已经知道结果了。 若不然者,灵隐失利。 注释: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灵隐寺就会失利。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谜语诗,通过描述一个场景来暗示一个人的命运或命运的征兆。诗中描述了“借手行拳”,即借用他人的力量来展示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