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崇岳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偶文。一百二十三首:唐代禅宗诗僧寒山子(一说拾得)所作一百一十九首偈颂,其中第一百零六首为“言无展事”。 其一百五:即《偈颂一百二十三首》之第一百二十三首。 和底掀翻了:和底是指“和”字的底,即“口”。掀翻了,是说将“口”字翻过来的意思。 赵州东院西:赵州,指宋代禅宗高僧赵州从谂(907-983)。东院指的是他的住所。 【赏析】 本篇所选的是第一百二十三首。
【注释】 “偈”是一种佛教经文。“颂”“偈”同义,都是佛家经文中用来唱诵、诵读的文体。“门”在这里指寺庙的大门。“不是”即不是。“家珍”是家中的宝贝。“拶”,夹击的意思。“灯笼”是指寺内点燃的油灯。“柱”是指寺庙中的柱子。“嗔”,愤怒。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咏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第一句“从门入者”,意思是说进入寺庙的人。第二句“不是家珍”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一百九 今朝月半,见成公案。 译文:今天是月亮半圆的时候,看到了现成的公案。 注释:公案,指禅宗所说的“佛性”或“本性”,是修行者所追求的最高真理。 临济德山,犹是钝汉。 译文:临济和尚和德山和尚,仍然是迟钝之人。 注释:临济和尚(750-806),名慧能,为禅宗五祖之一。 德山和尚(709-774),俗姓周,为临济法嗣。 灵隐恁么道,也是不著便。 译文
注释: 1. 识不识:识别、认识。 2. 见非见:指“见”本身,即看见自己的影子。 3. 说易说难:比喻事情的简单与复杂。 4. 如油入面:比喻事情像油脂落入脸上一样,难以分辨。 译文: 你不认识我,我却能认出你的影子; 你说事情很简单,我却觉得它很复杂。 就像把油脂滴入脸上那样, 事情变得模糊不清
【注释】 偈颂: 1. 偈颂,即佛教中的赞颂诗,是佛教徒用来表达对佛祖、菩萨等的崇敬之情和赞美之词。 2. 诸佛降生:指所有的佛陀从天而降,来到人间。 3. 鼻直眼横:形容人的鼻子高耸、眼睛斜视。这里用来形容佛陀的形象。 4. 打与狗吃,据令而行:意思是说,这些佛陀像狗一样被对待,按照他们的命令行动。 5. 流通正法眼:流通,传播;正法,正确的佛法。眼,比喻佛陀的眼睛,这里指的是他们的智慧。 6
注释: 百尺竿头:意指高到极点。 弄险:指在危险的边缘试探或冒险。 是非海里:比喻复杂的社会环境(多指官场)。 横身:指置身其中。 全提底时节:指的是全面掌握或理解的时候。 惆怅不堪陈:无法承受,感到悲伤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人生哲理的诗,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复杂社会的无奈和感慨。 首句“百尺竿头弄险”描绘了一幅人在高处却依然要面对危险的画面,暗示了人生的艰难与不易。
【注解】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一百十三: 绝罗笼,脱羁锁。 虽有善因,而招恶果。 译文: 解脱束缚和牢笼,摆脱枷锁和桎梏。 虽然有着良好的动机,但却导致了恶劣的后果
【注释】 青天复青天:青天,天空。青天复青天,形容天色十分湛蓝,没有一丝云彩。又,用“复”字强调了这种景色的重复出现。打失髑髅前:髑髅,指人的头骨。髑髅是人的头骨,这里用来比喻年老的人(或老人)。打失,失去了。又,“打失”一词有失去、丧失之意,这里指人老了。 看看日又过:看,动词。看看,即看着的意思。日又过,即太阳又从东边升起来了。又,与第一句中的“又”同义。 争教人少年:争教,怎教得,怎能使
这首诗的翻译和注释如下: 第一句:“第一义谛,分文不直。” - 第一义谛:指最根本的道理或真理。 - 分文不直:意指这种真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就像文字无法直接传达一样。 第二句:“略露机锋,青天霹雳。” - 机锋:比喻言辞中隐含深意或巧妙之处。 - 青天霹雳:形容事情的突然和出乎意料。 第三句:“恁么恁么,不识不识。” - 恁么恁么:指一种故意装作无知的态度或行为。 - 不识不识
注释:千圣不传到今日,意味着千年前圣人的智慧和教诲已经传到了今天。口上著来无等匹,意味着这些智慧和教诲是如此卓越和无以伦比,以至于无法与之相比。洞庭山脚太湖心,指的是洞庭湖的山脚与太湖的中心地带。行人路上空啾唧,意思是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和惆怅。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诗,通过对千年前圣人的智慧和教诲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深感慨。首句“千圣不传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