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沆
【注释】大山袭气母,土石但坚厚。 大山是地母的子孙,土石却只是土和岩石。无端云祁祁,俄顷起枯朽。 没有原因的云彩聚集在一起,一会儿就变成干枯的石头。灵泽无殊施,物情有异受。 天地间的恩泽是一样的,但是万物的情状却各有区别。龙乘此变化,舒敛若无有。 龙在变化中自由自在,好像没有什么可以拘束的。阴阳蕴泄奇,乃知造物久。 天地之间充满了阴阳之气,所以能够产生万物。吾欲论其精,徒然见尘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及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意象使用错误、手法是否合理等。“寒溪寺(乙亥)”,是诗人在乙亥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即公元845年)所写,时值唐武宗会昌灭佛,故有“霸图歇千载,亭馆化邱墓”句。 “却听流水声,寒色上衣屦”,意思是:听到溪水的潺潺声,看见自己穿着的鞋袜都沾满霜雪
灵泉寺(乙亥) 万树结一绿,苍然成此山。 行入山际寺,树外疑无天。 我心忽荡漾,照见三灵泉。 泉性定且清,物形视所迁。 流行与坎止,外内符自然。 一杯且消渴,吾意不在禅。 注释: - 万树结一绿:形容树林繁茂,绿色如海,树木之间交织成一片翠绿。 - 苍然成此山:形容山峰苍劲挺拔,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 行入山际寺:行走在山间,进入寺庙。 - 树外疑无天:站在树梢之上,仿佛能触摸到天空的边际。
注释: 朝谈武昌山,暮发江夏船。 挂席秋已半,弄波月尚圆。 佳游无多侣,与子同一闲。 要以文字契,了此山水缘。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黄州期间所作。诗中描绘了自己与友人在秋天游览长江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句“朝谈武昌山,暮发江夏船。”表达了诗人早起谈论武昌山的景象,夜晚乘船出发的情景。这里,诗人用“朝谈”和“暮发”两个词语,生动地描绘出自己在黄州的日常生活节奏
【注释】 乙亥:指作者生日。乙,古时用以纪日的两个字;亥,十二地支之一;合称“乙亥”,是古代的一种记日法。 高斋:高高的书房。 万卷:指藏书极多。 森在列:像树林一样排列着。 了了:明白清楚的样子。 印波:指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投石:比喻用力打击。 精义:精华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读书有感之作。首联写书房环境清幽,藏书众多,令人心悦诚服;颔联写自己读书虽多,但未能领会其中的精义
终岁与君处,寻常无殊异。 坐我明镜中,自然呈浮伪。 能使妄者心,照之发深愧。 今当临别时,耿耿如不寐。 谓君不恋官,彼自为官累。 恂恂子弟身,洒落胸中事。 聚散何足云,万里感精气。 去后思更深,常惧为君弃。 注释: 终岁与君处,寻常无殊异:整年与你在一起,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坐我明镜中,自然呈浮伪:坐在我的明镜中,自然显现出虚伪。 能使妄者心,照之发深愧:能让人产生妄念的人
【注释】: 云中叟:仙人。海上山:指海中的仙山蓬莱。 感激从之去:感激仙人的邀请,前去赴会。 道逢:在路上遇到。相好:朋友。 豺虎:比喻险恶。自弃捐:自己放弃。 千仞渊:《诗经·小雅·鹤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朱熹注:“千仞,高也。言其高远广大。”后因以喻极高处。 分寸地:指极小的距离。 孱躯:弱小的身体。堕荒烟:落在荒凉的地方。 五色导我前
【注释】 1. 荧荧:闪烁不定的样子。参: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中:居正南方。2. 懔懔:形容寒气逼人、令人战栗的意思。3. 风吹树上茅,雪堕门前树;风雪交加,吹折树上的草,打落门前的树。4. 故人一纸书,遥自江南路;故人从江南寄来了一封信,在江南路上。5. 其言清且温,一室为回煦;他的话语清晰而又温暖,使整个房间都充满了温馨的气氛。6. 想当临发时,真性感毫素;想到他将离开时
《寄答竟海四首》其二 人海足车马,夜久声如织。 静中感至听,今古去不息。 岂无下帷人,端居秉先则。 梦干酒肉恩,神厌箪瓢食。 浊心而清貌,仁义中梗塞。 闲望西山云,御风独高出。 安能化玉水,一洗尘中色。 注释:在广阔的人海中,车辆和马匹都足够了,夜晚的嘈杂声音像织布机一样不断响起。在安静的时刻能够感受到最真实的听觉感受,古今变迁,人来人往,永不停息。难道没有那些潜心研究学问的人吗?他们端居在家
【注释】乙亥: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燕支,即燕山。 【赏析】 此诗为和友人家伯愚谷先生燕支山赋作。“夫子下山去,梅花香满林。”是说先生已下山,而诗人仍留山上,两人相距虽远,但心却近,彼此的知音之情,更显得真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