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沆
一夜客无睡,秋湖风不波。 船从渔父借,月到洞庭多。 鼓瑟湘妃怨,鸣舷屈子歌。 樽前含万古,不饮奈愁何。 此诗由清代诗人陈沆所作,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秋夜洞庭湖景象。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诗人对自然界美景的感悟和内心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之美的情感态度。 首句“一夜客无睡”,诗人直接点明了自己在夜晚的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状态。这种描述不仅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诗句释义 1 三十六湾秋:这一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三十六弯的河流在秋风中显得格外凄凉。 - “秋”代表季节,“三十六湾秋”形容秋季时河水曲折多变的景象。 2. 孤城迥欲流:孤城在秋风中显得孤独且似乎要被江水带走。 - “孤城”指的是一座孤立无援的城市,“迥欲流”形容这座城似乎与江水融为一体,即将被冲走。 3. 寒涛沈戍鼓,暗橹答渔讴:描述夜晚时听到的声景。 - “寒涛”指寒风拍打波浪的声音
【注释】 辛未:辛未年,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一第: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高歌:高声歌唱。 狂名:放言高论、自命不凡的名声。 先秋:早于秋天,指早逝。 兰溪:地名,在今湖北省黄冈县西南。旧映两家清:意思是说,兰溪的水清澈见底,映照出两家人的家世清白,与他们同流合污是不合情理的。 【赏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作者以“高歌”起笔,意谓诗人在送别之时高唱慷慨之歌,不为俗人所动,不因失意而自暴自弃
“到湘阴哭一峰姊丈 其四 (辛未)” 是唐代诗人陈沆的作品,出自《到湘阴哭一峰姊丈》系列诗之一。下面将逐一解读这首诗: 1. 诗句释义 - 莽莽离骚国,西风万古愁:描述了国家处于混乱之中,西风带来无尽的忧愁。 - 可怜同作客,偏汝不禁秋:表达了作者和友人都作为客人生活,而你却无法忍受秋天的到来。 - 因忆去年病,共登湖上楼:回忆了去年共同生病时,一起登上湖上楼的情景。 - 沉吟山月落
枕上作(辛未) 注释: - 长夜:漫长的夜晚。 - 乡愁生五更:乡愁在五更时分产生。 - 乱蛩:蟋蟀。 - 饥鼠:饥饿的老鼠。 - 梦短心常觉:梦中醒来,心中总是感觉不安宁。 - 寒深气转清:寒冷深入,气息变得更加清爽。 - 残月里:指月光下。 - 肃肃雁孤鸣:凄凉的雁鸣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客居他乡时,因思乡而作。首句“客子畏长夜”,描绘了诗人孤独无助、长夜漫漫的心境
伏前与子别,别后病才生。 所恃年方富,虽闻信不惊。三秋传死耗,一哭尽交情。白马来千里,深惭范巨卿。 注释: 1. 伏前与子别:在之前与你分别。 2. 别后病才生:分别之后,我才生病。 3. 所恃年方富:我依赖的年纪还正当壮年。 4. 虽闻信不惊:即使听到这个消息也不会感到惊讶。 5. 三秋传死耗:三年中多次传来去世的消息。 6. 一哭尽交情:一哭之间,所有的情谊都表达出来了。 7.
注释: 1. 世上贫为累:世间的贫穷是累赘,让人烦恼。 2. 斯人气独豪:这样的人精神上很自豪、自信。 3. 随身馀破砚:指诗人随身携带破旧的砚台。 4. 失意续离骚:心情郁闷时常常写诗来排解忧愁。 5. 落日孤帆定:夕阳西下,孤船停泊在岸边。 6. 秋风八桂高:秋天的风吹过广西(桂林)的山岭,发出飒爽的声音。 7. 刘蕡犹有宅:刘蕡曾经有一座宅院,但后来被没收了。 赏析:
余与王嵇□先生相知最久而悭乎一见,闻将有桂林之行赋诗二章托令侄云樵致之 其一(辛未) 注释: 1. 相知未识面:指与王嵇□先生虽然认识,但未曾见面。 2. 相送不胜情:指与王嵇□先生分别时,情感难以言表。 3. 老作诸侯客:指年纪已长,作为诸侯的客人。 4. 饥驱万里行:形容旅途劳顿,行走万里。 5. 江湖销壮志:指在江湖之间消磨了壮志和雄心。 6. 草木变秋声:指随着季节的变化
【注释】辛未:清雍正七年,即729年。庶常:明清二朝的进士、举人入仕后,在翰林院学习或任编修、检讨等官职者称为“庶常”,这里指李双圃。归省:回到故乡。倍思亲:加倍地思念亲人。湘中县:湖南的县名。堂上人:指堂上的亲属。天心:指天子的内心。雨雪:下雪。风尘:指仕途中的奔波。预说:预先说出。 赏析: 此诗是作者送李双圃南归的七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李双圃的深情厚谊和对他即将返家的喜悦之情。全诗情感真挚
【注释】 璞斋:即张岱。洞庭秋舫图(fánɡ chuán tú):指《湖上放船》诗。自题二首其二:指此诗。辛未:清初顺治十八年(1661)。 【赏析】 这首诗写于顺治十八年(1661),时年45岁。张岱此时已游遍了江南,但最令人向往的还是洞庭湖。他常以“一白浩无际”来形容洞庭湖浩瀚无涯的景象。而当他在洞庭湖畔的舟中,看到夜深人静、水天一色,万籁俱寂,只有一轮明月高悬天际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