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俨
【注释】 渺渺:遥远。冥冥:昏暗。茆屋:茅草房屋。钓船:捕鱼的船。岸花:岸边的花。沙鸟:水中的鸟。薄暮:傍晚。明霞:明亮的云霞。 【赏析】 《胡学士山居八咏·其三》是唐代诗人王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于他隐居在山东无棣县的凫雁湖畔时。全诗描写了一幅烟雨中的江滨景色图,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渺渺沧江上,冥冥烟雨来。”苍茫的沧江之上,烟雾弥漫、雨丝纷飞
诗句释义与赏析 第一句:暮色苍苍起,螺冈敛夕晖。 - 释义: 黄昏降临,天色变得昏暗起来,螺状的山冈开始收敛夕阳的余晖。 - 关键词: 暮色、苍苍、起、螺冈、夕晖 - 赏析: 此句通过描绘日落时分,天空由明亮转为昏暗的过程,生动展现了傍晚的自然景象。同时,“苍苍”、“起”等词语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画面感,使得整个景象更加鲜明。 第二句:树林初晻霭,彩翠忽霏微。 - 释义:
【注释】 胡学士:指唐代诗人胡曾。山居八咏:作者在《山居》诗中写的八个题目,此指其中第六个题目“墨潭秋月”。墨潭:深黑的水池。潜蛟:水中蛟龙。苏轼(苏公):即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杜甫(杜老):即杜甫,唐朝著名诗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墨潭秋夜美景的描绘,以墨潭和游女比喻,写出了墨潭的静谧与美丽。 第一句“夜深潭影黑”描写了夜色降临后的湖面景色,用“黑”字来表现夜色中的水面
【注释】 胡学士山居八咏其四:这是一首描绘山中景色的诗。“白石”二句,形容泉水清澈见底,溪水细流潺潺。“泉声”二句,以拟人手法写泉水的声响,好像寒气凝结成雨滴,石上的热气蒸腾起缕缕烟雾,表现了山中清幽静谧的意境。“把钓溪边去”,指垂钓于溪边;“看云窗下眠”,指观赏窗外的白云而入睡。后两句,“鹿麋相见孰,来往草堂前”,用典。“孰”,同“熟”,意为熟悉。“鹿麋”,指山林中的野兽
注释: 千叠的芙蓉在寒雪中显得格外秀丽,清晨来临时像被削成一样。 风中有泉水的声音,阴壑中没有声音,因为已经冻住。 学士们珍视龙团茶如珍宝,仙人们喜欢穿着鹤氅。 在长林的书屋下,学生们勤奋读书直到天明。 赏析: 这首诗是胡学士在山居生活期间所作,共八首咏物诗之一。诗人通过描绘芙蓉、玉、泉、阴壑等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首联“千迭芙蓉秀,朝来玉削成
代菊答五首 其四 有酒不畅饮,人生能几何。 既无篯老术,空羡菊潭波。 岁久荆榛杂,山空樵牧过。 黄精同服饵,亦足愈寒疴。 诗句注释 1. “有酒不畅饮”:指诗人无法畅饮美酒,可能是因为生活的压力或心境的不如意。 2. “人生能几何”: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短暂、无常的感慨,暗示人生如同过眼云烟。 3. “既无篯老术”:篯老术指的是传说中的长寿术,诗人表示自己没有这样的技术,因此感到人生的无奈。
【注释】 柴桑:指陶渊明的故乡。柴桑里:即陶潜故里。 稚子:年幼的儿子。 幽花:幽静的野花。 秋山:深秋的山色。 餐英:采野菜。 策杖:拄着拐杖。 不将车:不要乘车。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七绝,作者借对陶渊明田园生活的赞美,寄托自己的情怀。诗人通过描写陶渊明与孩子们在一起采菊的情景,来表现他对陶渊明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以及他那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性格的向往。 首句“昔日柴桑里”
试问阶前菊,何如陶令家。门无五株柳,坐对一庭花。寂寂秋将尽,萧萧鬓已华。几时归故里,稚子引柴车。 这首诗的意境深邃而优美,通过对菊花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生态度的思考。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传统束缚的不满。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让读者能够欣赏到菊花的美,也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生活、自由等更深层次的思考。 诗人以“试问”开头,巧妙地引出了主题
注释: 独坐听春雨,萧然兴味孤。 病多亲药裹,睡少闭茶垆。 未了三生梦,惟存一字符。 故人在深巷,相过畏泥涂。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诗人对友人杨士奇的思念之情的小诗。全诗以简洁的语言,将诗人与杨士奇的关系及彼此间的交往,刻画得入木三分。 首句“独坐听春雨”,描绘出一幅宁静、幽雅的画面。诗人独自坐在雨中,听着春雨淅淅沥沥地落下,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寂寞之感。这种孤独的感觉
【注释】: 试问阶前菊,南阳近若何。 试问阶前菊,南阳近若何。 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的寓所写的一首五言诗,描写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试问阶前菊,南阳近若何。" 试问阶前菊,南阳近若何? 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的寓所写的一首五言诗,描写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花开金布地,叶落翠浮波。" 花开金布地,叶落翠浮波。 "花开金布地,叶落翠浮波" "花开金布地" "花开金布地" 花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