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柴桑里,独怜征士家。
牵衣从稚子,随处看幽花。
把酒秋山净,餐英夕露华。
陶然乘醉后,策杖不将车。

【注释】

柴桑:指陶渊明的故乡。柴桑里:即陶潜故里。

稚子:年幼的儿子。

幽花:幽静的野花。

秋山:深秋的山色。

餐英:采野菜。

策杖:拄着拐杖。

不将车:不要乘车。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七绝,作者借对陶渊明田园生活的赞美,寄托自己的情怀。诗人通过描写陶渊明与孩子们在一起采菊的情景,来表现他对陶渊明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以及他那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性格的向往。

首句“昔日柴桑里”,点出了诗的主题,是追忆往昔陶公的居所,也就是诗人的故乡。诗人在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后,才引出下文“独怜征士家”一句。这既照应了开头的“柴桑”二字,又为下面写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做了铺垫。诗人之所以“独怜征士家”,是因为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他的家是远离世俗的世外桃源。所以诗人才会在回忆中特别地强调这一点——只有陶渊明的家才是真正值得留恋的地方。

次句“牵衣从稚子”,是说诗人拉着陶渊明的衣襟,跟随着小儿女一起到田野上去观赏那些娇艳的菊花。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把陶渊明的小儿子也写得栩栩如生,仿佛他就是陶渊明一样,而陶渊明则是他的慈父。诗人通过这一细节的刻画,进一步突出了陶渊明的贤良品质和高尚情操。

第三句“随处看幽花”,是对前两句的具体补充。诗人带领孩子们走到哪里就观赏到哪里的菊花,他们欣赏的不仅仅是菊花的美,更多的是陶渊明那种恬淡、闲适、高雅的情趣。诗人用笔细腻,描绘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风光图。

接下来“把酒秋山净”一句,更是将诗人的心境展现无遗。诗人面对秋天的山水,端起酒杯,畅饮其中,那山间的秋色和眼前的清酒,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诗人在这里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愉悦之情。

“餐英夕露华”一句,更是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推向了高潮。诗人在欣赏着菊花的同时,还不忘采摘其中的花瓣作为食物。这里的“餐英”二字,既是对菊花的一种赞美,也是对诗人自己生活态度的一种体现。诗人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末两句“陶然乘醉后,策杖不将车”,则将诗人的情怀表现得更为深沉。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陶渊明那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的羡慕和向往。他希望自己能够像陶渊明那样,过着一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过上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日子。

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以及他那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性格的深深怀念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