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昴英
同刘朔斋游蒲涧谒菊坡祠 清晨跟随着丝带般的缰绳,在饭僧坊吃饭后游览,丞相祠堂一瓣香。 试问神仙九节的蒲草,和名德菊的孤芳,哪一种更胜一筹? 高山仰止堪作为模楷,百世闻之尚激昂。 我们这次来到此地是有深意的,岂是专来欣赏泉石癖的病根? 注释: 1. 晓随丝辔饭僧坊:早上跟随丝带般的缰绳,在饭僧坊吃饭。 2. 丞相祠堂一瓣香:丞相祠堂里烧了一炷香。 3. 神仙九节的蒲草,和名德菊的孤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孙逖东归》。全诗分为四句,每句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 第一句:“莼鲈高兴趁新秋,帆腹吞风涌去舟。” - 莼鲈:指莼菜和鲈鱼。这两种食物都是江南的特产,因此用它们来比喻离别之情。 - 高兴:指离别时的愉悦心情。 - 新秋:指秋天的新时节,暗示着离别的季节。 - 帆腹:指船帆。 - 吞风涌去:形容船只行驶得很快,好像被风吹得都要飞起来了。 第二句:“万宝集登天子库
【注】 无哗观者:观看的人没有喧闹的声音。 深衣:古代的礼服。 曦轮:太阳光。 便觉:觉得。 拜爵(jǔ):古代的一种礼节,行完礼后要跪拜。 易易:轻易、不费力。 威仪:庄严的仪态和仪表。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朱熹对江西赣州学宫乡饮酒礼的评论。朱熹认为,“古之人”在乡饮酒礼上,“皆以齿之高下为序”,而今天却颠倒了顺序,这实在是“非人情也”。因此,他主张应该恢复“先齿后辈”的乡饮酒礼
【诗句释义】 1. 家学存斋授:家族的学问和教育传统被保存下来并传授下去。 2. 渊源自晦庵:他的学识渊源于朱熹(晦庵)。 3. 魁文行海内:他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名声远播。 4. 师道重天南:他重视师德,其师道在南方受到尊重。 5. 衔未冰条一:指他尚未达到最高境界,但已经非常优秀。 6. 州才刀梦三:形容他有卓越的才能和梦想。 7. 芳名却千载:他的名字将流传千古。 8. 俎豆拜祠龛
这首诗是诗人在得知朝廷已经赦免了清远权宰楼海司法的冤狱后,写给他的一首诗。 诗句释义: 1. 谕贼散私财: 这是对敌人的一种讽刺。"谕"即宣告、告知之意,"贼"指敌人,"散私财"是指敌人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拿出来示众。 2. 冥顽不可回: 形容敌人冥顽不灵,无法挽回。“冥顽”指的是无知、愚昧,“不可回”则表示无法挽回。 3. 愤然瞋目骂: 愤怒之下用眼睛瞪人,这是愤怒的表现
注释: 百里称廉吏,谁欤起衅端。 州符需赋急,军饷及期难。 节义扶浇俗,朝廷赠大官。 邑人崇庙像,犹似发冲冠。 译文: 百里挑一的清廉官吏啊,是谁挑起祸根? 州府的公文催得紧,军队的粮饷交期难。 坚守节操捍卫正义,拯救浇薄的风气,朝廷因此赠予高官厚爵。 百姓敬仰他的画像,仿佛在为他愤慨不已,要拔剑冲冠。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一位清官的诗作。诗人以“百里”来形容这位清官的廉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送陈大雷试太学”,这是一道诗歌内容赏析的题目。考生在作答时,先要对诗歌的意境、形象、手法等进行把握,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对诗歌进行简要的赏析。 “裹粮数千里,贾勇万人场。庾岭琴书去,桥门姓字香”,首联写送别的场景。诗人以“裹粮数千里”起笔,交代了送别的原因:为了赴京应试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李尉兴龙的深情厚意。 诗句释义: 1. 书味无穷得属厌,待瓜六载不辞淹。 译文:读的书越多,就越感到知识的力量无穷无尽,但为了等待你的到来,六年的时间我都不觉得厌烦。 注释:书味无穷指读书之多,得属于你,表示对李尉兴龙的深深喜爱。属厌是指因等待而感到厌倦。待瓜六载不辞淹是指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我从不感到厌烦。 2. 乃心雅欲亲诸老,初筮惟知守一廉。 译文
注释: 数尺飞泉漏隔城,寒岩坳处落琮琤。悬知胜境无尘到,却讶晴天作雨声。 一歃不容贪者饮,两峰宜著醉翁行。此泉千载因人重,曾识光风霁月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泉水的诗歌。首联“数尺飞泉漏隔城,寒岩坳处落琮琤。”描绘了一幅画面,泉水从高高的山崖流下,声音如钟鼓般清脆悦耳,仿佛是从天而降的琼音,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颔联“悬知胜境无尘到,却讶晴天作雨声。”进一步描绘了泉水的神奇之处
注释: - 铜蟾滴砚不曾晴:铜蟾(蟾蜍)指月亮,滴在砚上的墨水因月光照射而未完全干涸。 - 命到通时文乃亨:命运到来,通晓时政文章,才能获得成功。 - 善射定知杨破的:善于射箭的人一定知道如何射中目标。这里用“杨破的”比喻射箭技巧高超的人。 - 力耕必穫稼如京:努力耕种的人一定能够收获像京城一样多的粮食。这里的“稼”是庄稼的意思。 - 锦旗门巷夸联荐:在锦旗飘扬的门巷之间,人们争相称赞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