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及之
题富览亭 万峰如鹜万波同,擘浪双鳌跃势雄。山过江来垂斗柄,水朝宗去涣文风。家家洙泗弦歌里,处处蓬瀛图画中。莫笑先生徒壁立,一番登览兴无穷。 注释: - 万峰如鹜万波同:形容山峰众多,如同一群鸭子在湖面上游动,波浪与山峰相伴。 - 擘浪双鳌跃势雄:描绘海浪拍打岸边的景象,两只巨大的鳌鱼跃出水面,展现出雄壮的气势。 - 山过江来垂斗柄:指山峰越过江面,仿佛北斗七星的斗柄下垂,形象地描绘了山脉的走势。
诗句原文: 一段奇中无尽意,西湖风月契三生。 只今扁榜成佳话,它日寻诗有旧盟。 得失鸡虫何日了,去来凫雁逐时更。 痴儿尚欠梅花句,已拟长歌出塞行。 翻译: 在这段奇妙的诗句中,无尽的意味让人深思。西湖的景色与月亮相映成趣,仿佛跨越了三生三世的时空。如今,这个扁榜已经成为了一个美好的传说,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将寻找那些曾经的诗句和约定。生活中的种种得失,就如同鸡和虫一样,何时才能结束呢
【注释】鸰原:比喻兄弟。分派:分别安家。松山:地名,在今江苏如皋县东南。溪绕山围:形容房屋周围环以小溪。蓬成:指新居建成。宅相:指住宅的格局和外观。旧将军写旧堂颜:写旧有将军之堂,用旧有的堂名。移来城市真堪贵,才混嚣尘便等闲:意思是说搬到城市中居住,真是非常值得珍视的;即使被世俗污染,也毫不在意。教子教孙风月夜,琴书声里水潺潺:意思是说教育子女,子孙们一起吟诗作文,欣赏美丽的月色与风景;水声潺潺
被旨祈祷数至天竺。圭僧录求白云堂诗为赋唐律一首 白云峰下白云堂,堂上高人一办香。 绕殿持经山四合,缭墙行道木千章。 众生未免婴时苦,大士宁能与世忘。 祈雨祈晴来复去,此身却似白云忙。 注释: 1. 被旨祈祷数至天竺:皇帝的旨意让我到天竺(印度)去祈祷。 2. 圭僧录求白云堂诗:圭僧录请我为他写的一首诗作。 3. 白云峰下白云堂:在白云峰下的白云堂。 4. 高人一办香:这里是指诗人对圭僧的尊重
忘形海内鲍潮州,迟次天教得共游。 行李未还长问讯,扶藜才过许赓酬。 湖光催我频携酒,花影何时傍结楼。 昨夜满庭秋月色,一年无此亦知不。 【注释】: 忘形海内:忘掉了形体。忘形,忘了自己;海内,指天地之间。比喻心境超逸,忘怀尘俗。 天教得共游:天意要我与他一起游玩,天教,天意,即上天的安排或命令。 行李未还:行李还未回来。 长(zhǎng)问讯:不断打听消息。 扶藜(lí):手拿拐杖,这里指拄着拐
注释:三十声名晚合酬,前衔久自是潮州。尚须汉吏二千石,聊卧元龙百尺楼。混碧缪书波画去,醉红忆为海棠留。从今只愿抟扶上,还许澄鲜守舍不。 赏析:清卿求作混碧楼额因赋唐律,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情怀。诗的前四句写景叙事,描绘了一座混碧楼的壮丽景象。五、六两句写自己的愿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像汉代的张敞那样,在百尺楼上畅饮美酒,与朋友畅谈。最后两句则表示自己愿意像东汉的梁鸿那样归隐田园
诗句释义 1 "邀德久兄灵芝纳凉" - 邀请德久兄一同在灵芝下纳凉。 2. "曾许西湖三百首" - 曾经答应为西湖写三百首诗。 3. "官身其奈苦相妨" - 作为官员,却常常被各种事情所困扰。 4. "追陪岁月多遗策" - 追随陪伴的时光里,有许多未及实现的计划。 5. "零落风烟有断章" - 风吹过的景色中,有些地方显得零落和断续。 6. "人道拾遗无好句" - 人们常说
【译文】 湖山本是为像我这样的人准备的,家世现在成了隐者的住处。 年成丰收,石田还可以吃饱,诗已成,霜叶正堪书。 因为看到后辈鏖战强敌,肯访问闲人访敝庐。 醉中寻找扁颜吾敢吝,和篇曾枉百砗磲。 【注释】 湖山:指山水风景。 曩和予北征绝句:过去我与友人一起北上出征的时候,有一首绝句。 湖山本为吾侪设:湖山本来是为像我们这种人准备的。侪:同辈。 家世今为隐者居:现在我家世代是隐居的地方。
隐居即事有怀潮州三首 屋后如屏拥碧岑,爱山叠石尚同心。 肩舆不解劳人力,振策惟便助足音。 未掷裹巾行晓色,不眠乘月坐秋阴。 幽忧莫道都无景,十月移春要满林。 注释:隐居在屋后像屏风一样环绕着绿色的小山,喜欢山中重叠的石峰,它们仍然保持着同心的形状。肩舆(轿子)不懂为什么要劳累人力,只要振策就足以助人前进。还没放下裹巾就迎着晨曦出发,夜晚不眠乘着月光坐在秋天的树荫下。不要认为没有景色
益老于雁山筑庵名曰来风小隐来求诗且约相见 注释:益老,即苏轼,他在雁山筑庵名为"来风小隐"。他来访我求诗并约定见面。 译文:苏轼在雁山筑庵名为“来风小隐”,前来拜访我并求诗,我们也约定了相见的日期。 师住灵岩饱看山,结茅犹欲老山间。 悬知客路红尘软,输与禅房白日闲。 蔬笋忘来诗格瘦,枫梧落后鬓丝斑。 烦师护取龙湫水,待觅涓涓洗我顽。 注释:师住灵岩,饱看山景,结茅于山中,仍然想要在这里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