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维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日照香刹端,风生石门下 - 注释:“香”,在此处可能指寺庙中香烟缭绕的景象;“端”,这里指寺庙的正门或者核心区域。 - 译文:阳光照耀着寺庙的正门,微风吹拂着石门之下。 - 赏析:描绘了一幅清晨时分,阳光和微风共同营造的宁静祥和的场景。 2. 精诚或有祷,嘉况如可把 - 注释:“精诚”表示至诚至专的心意或愿望;“嘉况”意为美好的状况或情形。 - 译文:怀着至诚之心祈祷
【注释】 游龙门:指游赏龙门石窟。龙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阙,有东、西两处石窟。 宝应寺:在龙门石窟附近。 谷转路犹邈(mò):山路弯曲曲折,很远。邈,远。邈:遥远。 斗起造双阁:即指在峡谷中建造两座塔楼。斗:北斗星;起:高耸;二句意为北斗星高高升起,塔楼也高耸入云。 一践清凉境:踏进清凉的世界。清:凉爽;凉:凉爽。 始知人世浊:才知道人间的污浊。始:才。浊:肮脏,不干净。 【赏析】
【注释】宝应寺:位于今江苏扬州,许公读书地。尘像一来拂:尘土中塑像一被拂去。 门掩僧不归,檐低燕飞出:寺庙的门紧闭,僧人未归,燕子在屋檐下飞舞。 高人不可见,石塔镇寒骨:高僧无法见到,只能看到石塔矗立在寒风中。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游宝应寺时所作,通过对寺庙和僧人的描绘,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之情。首句点明了寺庙的地点和环境;第二句描绘了僧人不在的场景;第三句通过描写燕子飞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题目为《答公懿以屡游薛园见诒》。全诗共八句,内容如下: 抱疴积闲纵,世味颇能淡。 惟于山水娱,自谓老不厌。 注释:我因病在家闲居,世事的烦扰已经淡化了许多。我喜欢在山水中游玩,觉得自己老了也不会厌倦。 况兹伊洛间,久畜游赏念。 幽扉深隐竹,小约度平堑。 解鞍庇清阴,拂席见残艳。 长溪自南流,小阁忽东瞰。 游人坐兀兀,鸣鸟来泛泛。 蟹潜石穴幽,鱼泳柳根暗。
【注释】 宝应寺:在河南洛阳市。 肖象:指塑像。 翼世:传布四方。 一奠:献上酒食祭品。 清风肃然至:清风凛然,令人肃然起敬。 【赏析】 这是一首游宝应寺的诗。《全唐风雅》收这首诗时题为“游龙门”,题下自注云:“宝应寺也。”“宝应寺”在河南洛阳市。这首诗是诗人游宝应寺时的即兴之作。 开头两句写宝应寺的庄严雄伟:远人乘化往,生死不为累。意思是说:游人乘着仙气飞逝而去,生死都不放在眼里
这首诗是宝应寺的一首诗。 【注释】: 1. 贪奇忘我劳,上上不复省: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贪婪地想要看尽世间的奇景,以至于忘记了自己。 2. 穷游尽人迹,却立看佛顶:意思是说,我已经走到了尽头,只能看到佛顶,也就是佛教的象征。 3. 日暮不忘归,青山满烟景:意思是说我在日落的时候仍然没有忘记回家,而山中充满了烟雾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不断地探索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在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及作者创作此诗的缘由的基础上,把握诗中重要词语和意象,然后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本题要求考生先输出诗句后输出译文,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赏析是诗歌鉴赏的一种形式,是对作品的内容、形式或表达技巧等给予评价的综合活动。 “南溪”:山名。在今四川眉州东南。《太平寰宇记》卷八六引《括地志》:“南溪山
《入都席上答曼叔见送》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宋代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1. 少乏四方志: - “少”指年轻时,“乏”意为缺乏,“四方志”是指四处漂泊、探索四方的愿望或志向。这里表达了诗人年轻时对于探索四方、追求学问和事业的一种渴望和志向。 2. 所怀在林丘: - “所怀”意为心中所思所念,“林丘”指山林和丘陵,象征着自然和朴素的生活。这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
【注释】 1. 名都:著名的城市。践:履,踏。 2. 贪奇:指贪求奇异的事物。穹览:即“穷览”,穷尽游览。 3. 兹园:此地的园林。独勤来:特地前来。 4. 三尽:三次尽兴而归。昼刻永:白昼的光阴长久。 5. 目清:眼睛清澈明亮。 6. 耳快:耳朵感到舒畅愉快。 7. 钱拾蟹壳:比喻捡拾到东西如拾钱一样高兴。比针玩鱼影:比喻欣赏景致如同玩乐。 8. 苦耽幽事乐:苦苦地沉湎于幽雅的事情中
【注释】游龙门:诗人游览龙门,即指龙门石窟。宝应寺:在洛阳市北郊,因寺内藏有佛祖舍利(释迦牟尼佛的遗骨),为佛教圣地之一。 【赏析一】首联两句写登临远望之状。“萦回”是曲折环绕的意思;而“陟云根”则表明登上高耸入云的山崖,极尽仰望之能事。 颔联写山石峻峭。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只见河水倾泻而下,冲刷着河床,形成一片片险滩,而两侧峭壁如断,使人觉得十分险恶。 颈联以豁然开朗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