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维
之灵岩三首 第一首 朝行曲河道,暮夜不遑止。野草熏满衣,山蝉鸣裂耳。 注释:早晨沿着弯曲的河道行走,夜晚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息;晚上野草的香味沾满了衣服,山里的蝉叫声让人难以忍受。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旅途劳顿的诗。早晨沿着曲折的河道行走,到了夜晚也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息。野草的香味沾满了衣服,山里的蝉叫声让人难以忍受。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旅途劳顿,表达了对生活艰辛的感慨。 第二首 我仆痡秋阳,我马困石齿
诗句: 我从南岭来,引辔下云木。 译文: 我从南方的山岭走来,驾着马向下云中的道路前进。 注释: 从:从某处开始。 南岭:指南方的高山。 引辔:拉着缰绳。 下云木:向云雾缭绕的山中走去。 赏析: 诗人韩维以“我从南岭来,引辔下云木”开篇,描绘了他踏上旅途的场景。这里的“南岭”指的是他的起点,而“云木”则暗示了旅途中的高远和未知。这句诗不仅设置了背景,也表达了他对于即将到来的冒险的期待和兴奋
之灵岩三首 积阴旷初霁,策马望嵩洛。 斜日黑云西,回光照城郭。 牛散陂草深,蛙鸣沟水浊。 雷远尚馀音,山前垂雨脚。 注释:积阴长时间不散去,终于迎来了初晴,策马遥望嵩山和洛阳。夕阳斜照,乌云密布在西边,夕阳的余晖照耀着周围的城郭。牛群散落于草丛深处,青蛙的叫声在沟中回荡,沟中的水显得浑浊。远处雷声还在回荡,山上的雨势却已经降临。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初晴后远眺嵩山和洛阳的情景
注释 残花:残存的花朵。 辞:离开。故都:古时指京城,这里代指洛阳。 度:通过。清洛:清洛河。 浮梁:桥梁。龙腹:指桥下流水如龙,水波荡漾。 径石:沿溪流的石头。乱鹅壳:形容石头形状像鹅的壳。 豁:开阔。山形:山的形状。 对:相对。 林色:山林的颜色。秀:美好,秀丽。 握:抓住,比喻可以用手摘取。 渔子:打鱼的人。 长罾:大网。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全诗通过对洛阳城、清洛河
王家渡 在洛河的浮舟上,乱纷纷地飘向下游,船中人望着嵩山少室。 山色晴明水波光,晚霞映照蓝碧相, 倚靠着崖壁看落日,感到人生渺小真可笑, 叹息一生劳碌苦,面对清风长啸歌, 抒发感慨叹世情
``` 兹亭何岧峣,下瞰伊与洛 兹亭多么高耸,俯瞰伊水和洛水 惟昔定鼎地,绝云飞观阁 昔日是定都之地,有绝美的观景阁 姬公安在哉,气象空回薄 姬公是否还在?他的气魄依然如此宏伟 注释: 1. 兹亭:这座亭子或建筑。 2. 岧峣(tiáo yáo):形容山峰高耸的样子。 3. 下瞰伊与洛:俯瞰伊水和洛水。 4. 惟昔定鼎地:昔日是定都之地。 5. 绝云飞观阁:有绝美的观景阁。 6. 姬公
【注释】 登:登上。 东门:即上东门,洛阳城西门。 首:头。 宫镇:皇宫。 大野:广大的田野。 瀍洛:指洛阳周围的河流,瀍、洛为洛阳附近二水。 是时:这时。 霁(jì):雨止天晴。 物色:景物色彩,风光景色。 嵩峰:中岳嵩山。在河南登封县西北,又名太室山。 晴碧:晴朗而青绿的色彩。 平川:平原上的河流,这里指伊河,即伊水。邈(miǎo)如画:平坦广阔得好像一幅画。邈,遥远。 崖脚赤:指黄河岸边。
诗句原文: 林峦若无路,钟磬时出谷。 译文: 山林的山峰似乎没有道路可走,而每当钟声和磬声响起,便如从山谷中传来。 注释: - 《游龙门诗十二首宝应寺》是宋朝诗人韩维的诗作。 - “林峦”指的是山峦、树木等自然景观; - “若无路”形容山林的幽深和隐秘,好像找不到通往的道路; - “钟磬”是古代寺庙中使用的打击乐器,此处借指寺庙中的钟声和磬声; - “出谷”指声音从山谷中传出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日照香刹端,风生石门下 - 注释:“香”,在此处可能指寺庙中香烟缭绕的景象;“端”,这里指寺庙的正门或者核心区域。 - 译文:阳光照耀着寺庙的正门,微风吹拂着石门之下。 - 赏析:描绘了一幅清晨时分,阳光和微风共同营造的宁静祥和的场景。 2. 精诚或有祷,嘉况如可把 - 注释:“精诚”表示至诚至专的心意或愿望;“嘉况”意为美好的状况或情形。 - 译文:怀着至诚之心祈祷
这首诗的译文是: 攀登山路有好几张石阶,在寺庙中坐上一会儿。 龙门已去只留下旧岩,崖壁崩塌露出一块石头。 看不到山中的僧人了,只有鸟儿啼声和山林。 赏析: 这首《游龙门诗十二首宝应寺》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但却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第一句“陟径凡几盘”,诗人登上山路,经过了好几处曲折,这一句写出了诗人登山的艰辛和艰难